评论 > 存照 > 正文

易富贤:婚恋危机下的中国人口危机

作者:
中国目前的婚育年龄仍然比日本、韩国早,不婚率比日、韩低,但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日本了。在“人才红利”、“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下,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份还将延长,婚育年龄将继续推迟,很多人甚至会丧失婚恋的激情,生育率也必将继续下降。今后中国的生育率可能比现在的韩国还要低,甚至会长期低于0.7。

北京市民在购物区观看一对新婚夫妇拍摄婚纱照

6月14日,中国民政部网站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其中结婚登记196.9万对,同比减少8.3%。

结束清零政策后,2023年的结婚数增加12%,回升到2021年的水平。结婚数与下年的出生数直线正相关,预计预计官方会公布今年出生960万左右(与2022年相当)。

但是结婚和出生的回升只是昙花一现。如果今年全年的结婚数也减少8.3%,那么结婚数将为704万,预计官方会公布2025年出生860万-920万。但是考虑到一季度是结婚高峰季,2016-2019年一季度的结婚数平均占全年的30.2%,据此比例,粗估今年全年结婚数约651万对,同比减少15%,那么预测官方会公布2025年出生770万-870万。

结婚减少的趋势并未逆转

中国结婚数从2013年的1347万对下降到2019年的927万对,三年新冠清零政策加速了这种下降,2022年只有683万对,而2023年只反弹到768万对。对出生影响更大的初婚数从2013年的2386万人下降到2022年的1052万人,下降56%。

25-29岁结婚数从2014年的993万人减少到2022年的509万人,20-24岁结婚数从2011年的953万人锐减到2022年的208万人。降幅如此之大,既是因为结婚年龄推迟,也是因为1990年后的出生数的锐减,人数比官方公布的要少得多。由于出生在持续减少,意味着结婚数和结婚率将持续下降,从而又恶性循环地导致出生减少。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中国民法典》,与很多国家一样实行离婚冷静期,加上经济的恶化需要抱团取暖,使得离婚率从2020年的3.1‰降至2022年的2.0‰。结束新冠清零政策后,2023年的离婚数同比增加23%。由于失业率攀升,今年一季度结婚数又下降11%。

离婚率与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负相关,离婚率和离结比都与生育率负相关。2023年中国大陆的结婚率为5.4‰,低于台湾的6.5‰;离婚率为2.5‰,高于台湾的2.2‰;离结比为46%,高于台湾的33%。可见大陆的婚姻危机比台湾更严峻,生育率下降的势能很大。

未婚率在不断提高

生育的时间窗口是非常短暂的。随着婚育年龄的推迟,妇女的生育能力不断下降。“生育障碍率”是指生理上难以成功活产孩子的比例,15~29岁为11%,30~34岁为14%,35~39岁为39%,40~44岁为47%。卵巢储备是产生卵子数量和质量的潜能,30岁只有生理巅峰期的12%,40岁则仅剩3%。月自然受孕几率,20-30岁为20%-25%,30-34岁为15%,35-39岁10%,40-45岁小于5%,45岁以上小于1%。大多数妇女在绝经前数年就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自然流产率,30岁以下为10-15%,35岁为20%,40岁为33-40%,45岁为57-80%。

从全世界看,三分之二的孩子是30岁以下妇女生的,90%的孩子是35岁以下妇女生的。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显示,55%的孩子是30岁以下妇女生的,86%的孩子是35岁以下妇女生的。一旦错过了20-29岁(尤其是20-24岁)黄金的生育年龄,很多人将丧失生育能力。因此,国家的人口政策不应该放在成本高、效率低的生殖辅助,而应该力求避免婚育年龄的推迟。

2020年人口普查,各省的20-24岁、25-29岁妇女的未婚率都与生育率直线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59。贵州、宁夏的25-29岁妇女未婚率只有23%、23%,生育率还有2.12、1.67;黑龙江、上海的未婚率高达43%、52%,生育率也只有0.76、0.74。

中国20-24岁妇女未婚率从1990年的41%提高到2000年的57%、2010年的68%、2022年的87%,25-29岁妇女未婚率从1990年的4%提高到2000年的9%、2010年的22%、2022年的40%。

2020年的25-29岁妇女未婚率,全国为33%,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文化程度的分别为28%、41%、53%、75%、81%。由于育龄人群中大学和研究生文化程度的比例在快速攀升,意味着未婚率将不断提高,生育率也将继续下降。

婚育年龄在快速推迟

东亚地区的初育年龄是全球最晚,生育率也最低。比如2022年日本妇女初婚年龄为29.7岁,初育年龄为30.9岁,韩国的初育年龄更是高达32.8岁(2023年为33.6岁),而美国的只有27.4岁。日、韩、美的生育率分别为1.26、0.78、1.66。

一般认为,由于女性的生育的时间窗口更短,女性婚育年龄推迟对生育率影响更大,因此很多人只聚焦女性的婚育年龄。但是从日本各县情况看,男女的初育年龄都与生育率直线强负相关,男性的相关性长期比女性更强,美国也存在这种现象。年龄增加,除了降低了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和生育能力外,也降低了他们的养育能力和培养新一代的激情。

中国大陆的婚育年龄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男、女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4岁、22岁推迟到2010年的26岁、24岁,再推迟到2020年的29岁、28岁,其中黑龙江为32岁、31岁,上海为30岁、29岁。

近年婚育年龄更是大幅推迟,生育率也在快速下降。比如,上海户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020年的30.7岁推迟到2023年的31.7岁。很多人在结婚时、另外一些人在生育了第一个孩子后就已经丧失了生殖能力,生育率低于1.0也就不奇怪。当男、女初婚年龄超过29岁、27岁,生育率将很难稳定在1.5。当男、女初婚年龄超过32岁、30岁,生育率将很难稳定在1.0。

韩国的婚育年龄是全球最晚,生育率是全球最低,2023年只有0.72。上海的人口是韩国的一半,但2023年的生育率只有0.6(其中黄浦区、静安区只有0.42),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还将下降。

中国目前的婚育年龄仍然比日本、韩国早,不婚率比日、韩低,但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日本了。在“人才红利”、“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下,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份还将延长,婚育年龄将继续推迟,很多人甚至会丧失婚恋的激情,生育率也必将继续下降。今后中国的生育率可能比现在的韩国还要低,甚至会长期低于0.7。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628/207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