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胡平:“西方敌对势力”林培瑞

—写在林培瑞教授退休之际(中)

作者:
凡认为西方人享有的人权,中国人也想享有也应该享有,因而对中共压制人权的做法表示反对进行批评的西方人,即境外敌对势力。按照中共的标准,林培瑞无疑属于“境外敌对势力”。因为林培瑞始终坚信,人权是普世价值。林培瑞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林培瑞说,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或“权利”这个词,但是有很多意思相近相通的表达。人权就是普世价值。

林培瑞教授和他的"境外势力"茶杯

林培瑞有只黑色马克杯,一倒进热水,就会显示出中文“境外势力”和英文“Foreign Forces”两行字来。

中共把有影响的西方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友好人士,另一类是境外敌对势力。

在中共的词典里,何谓西方友好人士?何谓境外敌对势力?

凡认为西方人享有的人权,中国人不需享有或不配享有,因而对中共压制人权的做法不置一词乃至表示赞成的西方人,即西方友好人士。

凡认为西方人享有的人权,中国人也想享有也应该享有,因而对中共压制人权的做法表示反对进行批评的西方人,即境外敌对势力。

按照中共的标准,林培瑞无疑属于“境外敌对势力”。因为林培瑞始终坚信,人权是普世价值。

林培瑞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他大学本科学的是分析哲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道德相对主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也关系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有没有普世价值,人权和言论自由是不是普世价值。不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很多差异,各自的道德理论以及对很多问题的道德判断似乎也有很多差异。但是林培瑞告诉我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而有些共同之处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道德理论道德判断各有不同,但其根源是同样的,那就是道德良心,就是更基本的、直觉的、不能化简的道德感觉。

林培瑞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林培瑞说,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或“权利”这个词,但是有很多意思相近相通的表达。人权就是普世价值,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喜欢那种专横的、不准批评、不准反对的政府,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甘愿因为仅仅表达了不同的信仰或意见就被监禁、被屠杀,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乐于在政府的抓捕和审讯面前被剥夺向公众公开辩护的机会。林培瑞很早就注意到,当代中国的人权和言论自由等理念的发生发展,并不是来自中共实行对外开放后西方思想再次进入中国的结果,而是来自中国人自己在毛时代的沉痛经验。这更加证明,人权是普世价值。

林培瑞既有分析哲学的根底,又是语言学家,既熟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又有对当代中国的切身感受和密切观察,所以他对人权和普世价值的论述格外清晰、严谨,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因为林培瑞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的人权事业,批评中共当局压制人权的行为,所以被中共当局视为“境外敌对势力”,名字上了黑名单,早在1996年就不准进入中国。林培瑞自己对此毫不在意,戏称“死猪不怕开水烫”。但他指出,中共的黑名单对美国的学术界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不少人担心自己上黑名单而不能进入中国,于是就在对中国问题的讲话和文章中自我审查;而他们这种经过自我审查后发表的言论又反过来误导了一般公众。

不但如此,据我所知,在美国学术界某些人那里还形成了一种很糟糕的风气,某些能够自由出入中国的美国学者们轻视像林培瑞、黎安右这种上了黑名单的学者的研究成果,理由是他们对当今中国缺少实地考察,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够经验不够实证。林培瑞承认,长期不准进入中国,对于他的某些方面的研究是有影响的。林培瑞喜欢研究语言。他出过一本书《汉语解析:韵律、比喻和政治》(An Anatomy of Chinese:Rhythm, Metaphor, Politics)。他不但研究官方语言,也研究民间语言,包括街谈巷议、茶肆坊间的语言,而这一部分语言是只有实地观察、耳闻目睹才能获得的。本来,林培瑞是美国汉学家中在这方面最有天分的。由于中共的黑名单,导致林培瑞的这一天分无法充分施展。这不止是林培瑞个人的损失,也是西方汉学界的损失。

但尽管如此,林培瑞对当今中国的研究仍然是第一流的。不能自由进入中国,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会有影响,但是对别的问题的研究就没什么影响。毕竟,我们生活在地球村、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空间的距离和实体的区隔已经不再构成认知的障碍。除了不能进大陆,林培瑞哪里都可以去。他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中国朋友,还有来自中国的学生,来自中国的客人以及读者和听众,因此他依然能对现实的中国有很好的把握,并不输给那些因为自我审查而能自由进入中国的人。事实证明,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林培瑞的见解更高明。不信,摆出各自30年来发表言论的合订本,一比就比出来了。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628/207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