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程映虹:从革命宣传到政治异议:“古巴高尔基”为何出走

作者:

从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来认识二十世纪的重要革命,除了俄国、东欧和中国本土那些读者熟知的名字以外,其他国家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人物应该被介绍给中国读者。投身古巴革命的著名记者和作家卡洛斯·佛兰基(Carlos Franqui1921—2010)的经历和他离开古巴后对革命的思考就有这样的价值。

1古巴革命的宣传家

佛兰基出生贫苦,父亲是甘蔗园主的佃农,祖父的兄弟中有人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惨遭分尸,他自称这个家庭背景对他反叛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他没有上过大学,但热爱文学,思想左倾,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青"。他刚成年就加入了古巴共产党,一度担任过党报《今日报》的文字编辑,但很快就因和斯大林主义影响下的古共格格不入而退出。

这段和古共的短暂同路,不但奠定他一生中拒绝斯大林主义、反对古巴革命后卡斯特罗政权全面倒向苏联的思想基础,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是一个左翼自由主义者甚至社会主义者,但不是共产党人。

1953年卡斯特罗(为行文方便,以下分别用菲德尔和劳尔指称卡斯特罗兄弟)发动反抗军事独裁者巴蒂斯塔的"蒙卡塔袭击"失败并被判刑后,佛兰基决定加入他的运动。他和监狱中的菲德尔多次通信,成为后者领导的"七·二六运动"秘密宣传机构的负责人,创办了地下报刊"革命报",为此被巴蒂斯塔的警察逮捕,受到折磨和威胁,但后来很快被释放,其遭遇正像发动武装暴动被判无期但最终只关了两年不到就被假释的卡斯特罗兄弟一样。

当时迫于国内外舆论,巴蒂斯塔企图把自己通过政变夺得的权力披上合法外衣,于是不但宣布要实行普选,而且释放了像菲德尔这样的对手。用佛兰基的好友、古巴著名作家卡布莱拉·印凡提(G. Cabrea Infante1929--2005)的话来说:相比之下,巴蒂斯塔不过是一个"业余的专制者"(a part-time tyrant)罢了。

卡斯特罗1956年十月乘"格拉玛"号回到古巴开展武装斗争后,佛兰基来到游击队的大本营马埃特腊山区,在那里建立了电台"起义之声"(Radio Rebelde),这成为他对古巴革命的主要贡献。

1950年代的古巴,广播电讯事业在拉美是最发达的,六百万不到的人口有各种私营电台一百六十多家,人均收音机拥有量超过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电讯网路四通八达。"起义之声"电台本身功率不大,但它充分利用这个技术条件,秘密建立了三十二家信号接受和放大站,广播网基本覆盖了古巴全岛。"起义之声"不但是宣传机构,而且用暗号向政府军控制地区的地下组织发出行动指令,就像二战中盟国通过BBC欧洲大陆德国占领区的抵抗运动发出指令一样。它还是一个公关项目,卡斯特罗在电台向全国发表多次讲话,声音沉着、平和,树立了一个坚定而理性的反政府领导人的形象,赢得了外界的好感。

巴蒂斯塔政权被推翻后,佛兰基在哈瓦那恢复和主持了被巴蒂斯塔取缔的"革命报"。他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代表古巴出访苏联、西欧和北非,宣传古巴革命,争取西欧著名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例如法国著名作家萨特和他的伴侣波伏击娃1961年初对古巴的那次著名的访问就是佛兰基促成的。

2从历史照片上被抹掉

当佛兰基投身革命时,"七·二六"运动的目标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政治上推翻军事独裁,恢复宪政,社会政策上实现公平正义。这也是当时由宪政民主派、知识文化界的各色自由主义者、独立工会、学生反政府组织等组成的反巴蒂斯塔政权的民主统一阵线的共同纲领。

当时古巴有公开活动的古巴共产党,其领导人追随苏联在拉美的和平过渡路线,视"七·二六"运动为小资产阶级冒险主义。但到"七·二六"运动掌权后,古共又转向极左,帮助菲德尔和社会主义阵营建立联系,推动古巴革命朝社会主义迅速转变,在拉美建立一个苏联模式的政权。

从1959年一月菲德尔进入哈瓦那到1961年四月猪湾事件后他宣布自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古巴高层政治总的趋向就是背弃联合阵线的共识,成了一列朝亲苏亲社会主义方向飞驶的快车,由此决定了过去联合阵线各派的表现和最终的命运:他们绝大多数被抛出车厢,或是离开古巴,或是留在国内被彻底边缘化,在革命历史的叙述中基本销声匿迹,或者至多成了"七·二六"运动的陪衬。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的光谱和政治前途的选择中,佛兰基思想上是左翼自由主义,社会政策上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政治上是宪政民主派,国家发展道路上坚决反对古巴加入苏联阵营。所以,当菲德尔的革命表现出日益明显的个人专断,向更左翼发展,寻求和苏联东欧集团建立同盟时,佛兰基和他们发生了冲突。他的文人气质和作风使得这种冲突更具有戏剧性。

当古巴革命完全转向之后,佛兰基被解除在"革命报"的职务,后来离开古巴,定居意大利。1968年八月,苏联出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但古巴公开表态支持,西方左翼阵营大失所望,佛兰基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谴责苏联入侵的公开信上签名,正式和古巴政权决裂。古巴官方为了抹掉他的历史存在,把一张革命时期他和菲德尔在一起的照片上他的形象完全抹掉。

由于在革命的重要阶段主持过新闻和宣传,佛兰基可以说是投身古巴革命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然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但对革命、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始终坚持了独立性,尤其对重要领导人在重要政治场合的细节描写,非常具有历史的深度。他1984年在兰登书屋出版的《近看卡斯特罗--我的回忆》(Family Portrait of Fidel—A Memoir以下简称《我的回忆》)是国际上研究古巴革命早期阶段的重要参考书,书的封面就是那张历史照片的原貌和他被抹掉后的版本。

那么,佛兰基是如何与革命分道扬镳的?他的思考又有什么历史价值呢?

3菲德尔:你的胡子不属于你,属于革命

在我看来,对菲德尔个人禀性和品质的洞察,是佛兰基对古巴革命在感性上从投入到疏离的关键。菲德尔作为领袖的个人魅力,是他赢得国内外巨大声望的重要资源,尤其对于众多红色浪漫文人。但同样是文人革命者,佛兰基追求独立的个性使他对这种魅力天生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加之和菲德尔相处甚久,毫无神秘感可言。他和菲德尔说话非常直率甚至随便,似乎始终没有接受对方至高无上的"总司令"(革命中和胜利初期菲德尔的头衔和尊称)的地位。1959年一月初,当旧政权瞬间土崩瓦解,古巴万众欢腾,菲德尔前往哈瓦那去接管政权时,佛兰基对他作了一些非常生动和深刻的描绘,包括一段有关胡子的争执。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波士顿书评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622/207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