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金门群相:多重边缘化的“中华民国福建省人”,不是“可歌可泣”,就是“可割可弃”?(图)

作者:

我最后还问了一个金门年轻人:随着年轻人成长,老一辈逐渐退出历史,台湾本土意识的发展在金门是不是机会很大?他说,一代人的民族意识需要时间慢慢建立,只是不知道历史留给金门的时间还多不多。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上官乱

原文发布时间|11/16/2023

我曾经问一位金门人,他到底属于外省人还是本省人。他意味深长地说:我既不是外省人,也不是本省人,甚至不是台湾人,我是福建人,因为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中华民国福建省"。那么,台湾本岛人又怎么看金门呢?他颇无奈地说:"可歌可泣,可割可弃。"他并非不认同台湾,相反,他还曾是民进党籍金门民意代表参选人。可是他深知,金门在整个台澎金马共同体里,充满着多重边缘性:过去是可歌可泣的前线,如今是背负"亲中"标签的"背离者",而且每到选举临近,这种疑虑就会骤然加强。

九月初,中国国务院颁布新的统战政策文件,宣布福建作为"示范区",其中还尤其提到把金门、马祖分别和厦门与福州接轨,包括在金门通电、通气、通金厦大桥,并共享机场,这与习近平这几年在深港区域策划"大湾区",并将香港划入的作法一样。在台湾媒体的报导中,金门人似乎对此表示广泛的支持与欢迎。

而对于对岸的"糖衣炮弹",台湾的几位非民进党籍候选人则频频抛出积极回应。比如,8月22日,郭台铭到金门发表"金门和平倡议",希望创设"两岸和平协商办公室"、建立"两岸和平战略研究院"等八大事项。柯文哲则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支持通商、通水、通电、通邮、通气和金厦大桥公投,甚至不反对金门作为政治、社会制度的试验区。侯友宜则是提出"推动金门与对岸的通电通气"、"两岸医疗专区"、"金厦大桥公投"等金门政策六大主张。于是在台湾的本土派看来,虽然金门无论在地理上,还是主流叙事上,都处于台湾的边缘,但是,在地理和感情上都距离中国很近,近到敌友难分。

那么,金门人自己怎么想呢?前段时间,我去金门实地走访了一圈,访问了很多本地的年轻人和年长者、外地游客和中转台商,发现金门人的立场似乎没那么简单。

年长者:渴望跟厦门通电通桥,但孩子都送到台湾

在金门知名景点模范街开杂货店二十几年的张先生,应该就是大家印象中的典型金门生意人,他的店里既有一条根、金门高粱等金门特产,也有来自大陆的网红食品螺蛳粉、素毛肚——这些东西今年一月份在台湾本岛禁止进口了,但是在金门却处处可见。回想起疫情三年的生意状况,他连呼"好惨",因为他的客源中陆客占了一大半。他希望金门能尽快跟对岸通电、通气、通桥和共用机场,但比这更迫切的事情,就是"下架民进党"。我问他,在情感上对台湾还是中国大陆更亲近时,他稍加思索后,回答说:"中国大陆"。

而在金沙镇上,周阿嬷开杂货店40年多了。她的店里既有大陆的螺蛳粉,金门的一条根,也有台湾各地的特产,比如新竹米粉。她一再给我们强调金门本地食材的妙处,包括金门蚵仔干、金门面线,因为这里远离核心观光区,所以她的客源主要是本地人。她和很多金门人一样,经历过战地年代,早年的客人都是阿兵哥,自小三通开通以后,陆客越来越多,比阿兵哥的消费力强多了。她也希望尽快跟对岸通电、通气、通桥和共用机场,但是,她的儿孙全部都在台湾本岛生活、上学。

其实金门人的"生意"很多。金门民众多福利多,比如金门高粱酒厂每年会在重大节日给全体金门人发金门高粱,很多人便会把酒倒卖给台湾客人或者大陆客人。在小三通口岸水头码头,每天都有做代购奶粉和免税商品的本地人,他们会抓住每个疑似厦门来的游客介绍生意。金门人早已习惯在每一次历史浪潮中寻找红利。

比他们更年长一些的老人,大多都有这样的共同记忆:过去,金门跟厦门就是邻居和亲戚,东南亚是他们的广阔腹地,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侨乡突然就变成了战地,他们不光再也去不了近在咫尺的厦门,由于战地管制,去台湾都要重重审批。

那时候,金门的发展具有非凡的示范和意识形态对抗意义。金门被称为"三民主义示范县",几十年间,与厦门互相广播喊话,互相投掷气球、漂浮物、传单。就连渔民出海捕鱼,也带着刺探情报和政治宣传的任务。他们也经历过无数的动员,除了战争动员,还有全民灭麻雀、灭老鼠的运动。

他们的一切吃穿住行都受军方管辖。岛上开挖出无数的坑道,海滩上筑上无数阻止坦克登陆的轨条砦。居民要建新房也必须跟军官申请,因为屋顶必须避开射击线,住宅里必须挖地下室。就连酿酒,都成了军方的专卖事业,至今,岛上仍然遍地高粱田,源源不断地提供给闻名两岸的金门酒厂。

岛上驻扎着数万名官兵,最多时号称十万。这些官兵既是金门人的邻居,也是金门商家最大的客源。本地人跟军人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既融洽,又冲突。阿兵哥们会到熟识的本地店家中偷看电视,店主还会帮他们望风,躲避长官。同时,也有一些习性不好的阿兵哥会有大量赊帐,闹出矛盾。但总的来说,这种阿兵哥生意为金门人的钱包做出巨大贡献,本地人的钱基本只进不出,积蓄很多,至今在全台都排名前列。于是当金门解严后,金门人迅速在厦门和台湾本岛大量置产,出手阔绰。

在两岸对峙的几十年里,金门既是向厦门展示优越性的"三民主义模范县",更是反攻大陆的前线和跳板,国军叙事中的"英雄岛",它先后经历了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八二三炮战、六一九炮战等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

但同时,它也失去了跟台湾本岛一样的发展机会。两岸结束对峙后,这里却仍然是前线;台湾本岛1987年就解严,这里却一直戒严到1992年。而且,改革开放后的厦门很快超越了金门,本岛的台湾人纷纷去了中国投资设厂,唯独他们却没有机会,金门军队大幅裁员,商家生意也一落千丈。于是2001年,金门和厦门开启小三通,大陆游客开始踏上这片土地,2008年开始的自由行,更让金门观光业达到巅峰。可是这种好日子没几年:因为两岸又变紧张,中国大陆停止批准陆客自由行;随后疫情席卷一切,小三通也暂停。金门繁华不再,几十年的剥夺感再次从他们身上碾压过去。

年轻人:台湾意识渐强,更重视自由,但经济和民生仍仰赖大陆

对于老一辈人的复杂情结,金门的年轻一代很难共情。他们没有见过那遮天蔽日的炮弹雨和满街的阿兵哥,也从没躲过坑道,但从小学习的是1997年开始的新课纲,整个历史地理叙事体系慢慢从党国时代的大中国本位变成了台湾本位。他们觉得,自己跟200里以外的台湾本岛才是一家人。

在金城镇开饮料店的男孩小张告诉我,他和长辈的政治立场分歧巨大,一谈政治就吵架。而且,他的店主要针对本地客人,对陆客也没有什么需求,他无法理解长辈对大陆的亲近。虽然从民生的角度,他赞成和厦门通电通气,但是要通机场,他却并不放心。他说,他周围的年轻人都是他这样的立场。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Matter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16/199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