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长篇连载 > 正文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第 3 章 第二部分

第3节用我们的脑子救命,不是用腰包救命

我们做对了一些事情,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难题。现在,我们必须尽快决定的一件事,就是要不要服用“刘太医”的灵丹妙药——“控岩散”。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大堆问题,等待着一个明确的答案:

要不要尽快实施开颅手术,切除颅内肿瘤?--这是神经外科专家的一个建议。

要不要实施颅内探查手术,以便直接取得病变活体进行病理检测?--这是神经外科医生的又一个建议。

或者先服用一段时间的抗生素,以这种诊断性治疗的办法帮助确定颅内病变是炎症还是肿瘤?--这是神经内科专家的一个建议。

要不要为出国做好准备,以便到美国或者欧洲的医院去做脑瘤切除手术?--这是亲友们的建议。

还是什么也不做,静观其变?--这是另一位神经科医生的建议。

要不要立即实施开胸手术,切除发生病变且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的左肺上叶?--这是一位胸科专家的建议。

要不要实施抗结核治疗,因为左肺的病变也可能是结核而非肿瘤?--这是另外一位胸科专家的建议。

要不要去看中医?

该不该相信广告上说的那些神乎其神的抗癌新药?

要不要吃那些的据说具有防癌功效的营养药品?比如灵芝孢子,或者冬虫夏草?

这一类考题,我们每天面对,不下几百次地扪心自问。

这简直太像一份生命的试卷了。每一道都是必答题。你可以回答“是”或者“否”。——听从医生的劝告,或者追随自己的意愿。只不过判官最终给予你的裁决将不是“对”或“错”,而是“生”或“死”,抑或“生不如死”。

医生有许多话很权威,也很有意义。不过,我还注意到,医生也有很多话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这些话里传达的信息常常引起我们过分的依赖,甚至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至朝着一个错误方向走去,而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你听了医生的劝告,迫不及待地想要切除自己身上的肿瘤,于是努力打探最好的医院,寻觅最好的外科医生。为了确保手术成功,你辗转联络熟人,不惜额外花费数额庞大的金钱。终于,一切安排妥当,你被推进手术室,然后,医生宣布手术成功,你和你的家人皆大欢喜,都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可是,你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你是不是真的应当做这次手术呢?如果没有这次手术,结局究竟是更好还是更糟呢?

在经过一番求医问诊的经历之后,我才知道,今天大多数医生面对病人时,他们倾向于把自己说得无所不能,并且有意无意中给病人造成一个印象,如果不把你的金钱和生命交给他们,就将死路一条。当然他们是用另一个词来表达这个意思的:“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这对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几乎是个“杀手锏”。

“最佳治疗时机”当然重要,但是我却相信,“正确的治疗方向”更重要——也许比选择一个具体的治疗时机还重要。

我回想当初在“要不要手术”的问题上进退两难的情形,如果听从医生建议,立即切除颅内肿瘤。那么即使在最好的医院里,由最好的医生操刀,完成一次最成功的手术,结果也只能是:

1,恶性肿瘤。全切除。造成部分脑损伤。

2,恶性肿瘤。部分切除。没有损伤正常脑组织,但剩余病灶仍会迅速长大。

3,良性肿瘤。全切除。没有损伤正常脑组织,或者造成部分脑损伤。

无论哪一种结果,我都将庆幸自己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手术。我会对医生千恩万谢。我会说:“是手术挽救了我的生命。”也许还会以此鼓励其他癌症患者勇敢地走向手术台。即使留下后遗症——眼斜嘴歪、吃饭拿不住筷子,走路不再像个健康人那样腿脚利索,我也不会产生任何怀疑。

因为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不做手术,我的生命将会怎样。

但是,由于我没有听从医生劝告立即手术,所以有机会看到另一种结果。我已经跨过医生所谓的“死亡预告期”,不仅什么也没有发生,而且我还能清晰地感到头部病灶带来的不适减轻了。不能说这是痊愈的迹象,但它已经证明——至少在我的病例中——所谓不立即锯开脑袋就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说法,其实只是医生的错误判断。

我并不一律地排斥手术(我很快就会提到,当大多数医生都认定没有必要实施开胸手术时,我坚决地选择以手术方式切除左肺病灶)。我只是坚信,病人千差万别,肿瘤的性质更是大相径庭,一律选择某些治疗方式,或者一律拒绝,都有可能导致你走上错误的方向。

由于我家族中出了好几个癌症病人,也由于身边很多类似的故事,更因我本人的切身体验,我渐渐意识到一件事:与癌症的较量是没有后悔药的,一着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因之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有足够的理由,都必须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冲动和盲从。

请记住,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我拒绝了“控岩散”,这在当时让好多朋友不解。有人觉得我是多虑了。晓东知道我的想法,也赞成我,可是总觉得在道义上有点亏欠“刘太医”。

我听从了“刘太医”的一些话,却不肯听从他的另外一些话。接受了他的“牛筋汤”和“开胃汤”,却不肯接受他的“控岩散”。这看上去的确有点怪。现在就让我来解释一下其中缘由,希望能够让我的病友们有所比照:

“刘太医”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帮助,也的确有一些相当准确的预见。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他在诚信方面的问题。我面对的是个没有合法行医执照的人,还有一种未经生产许可的药,对这种药的成分我也完全不知。我在前边已经说过,在这种情形下,我让自己不犯错误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就是了解制作和使用它的人。当有明显迹象表明这个人在说谎的时候,他的所谓“特效药”当然是不值得信任的。

此外还有一个理由。这理由不是医学的,而是逻辑的。我不懂医学,但是我懂逻辑,所以,它在我这个医学外行来看,分外有力。

“既然没吃‘控岩散’我的脑瘤也缩小了,”我对朋友说,“那我为什么要吃‘控岩散’呢?”

正因此,我谢绝了刘太医的“控岩散”,如同谢绝了西医专家们的“手术刀”。

从那时到今天,已经过去5年多了,我还好好地活着。颅内病灶仍然存在,但是已经缩小到连专家都很难找到,我的绝大部分不适的症状也已经消除。

现在回想当初选择,如果服用了“控岩散”,那么我一定会相信,“控岩散”果真具有奇效。刘太医的预言——“四年消除肿瘤”,也就神奇地“实现”。对于其他肿瘤病人来说,我会成为“控岩散”的一个有力的广告牌。可是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永远不会知道,我的“脑瘤”终究会消失的,不吃“控岩散”也会消失,就像根本不必让外科医生锯开脑袋一样。

第4节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一位在美国生活的朋友来看我,我说起对医生的种种期望和失望。他告诉我,在他们那里,癌症患者通常都会有一个专门医生,有人叫做“私人医生”,有人叫做“家庭医生”,有人叫做“医疗顾问”,其性质和作用都是类似的。这些医生通常并不直接对病人采取治疗措施,与任何医院、医生、治疗方案以及药物营销也没有利害关系。他们为病人汇集各种信息,推荐医院和医生,对来自医生的所有诊断和建议做出评判,然后帮助病人制定一个尽可能全面、详细和可以持续的治疗计划。

我从他的话中受到启发,觉得自己也非常需要这样一个医生。不仅是我,恐怕每个癌症患者都需要这样一个人。此人不仅医术精湛,经验丰富,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做人的水准。善解人意,对病人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回答病人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帮助病人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向。他并不直接为病人治病,但知道哪里有最好的医生,哪里可以提供最好的治疗。在他心里,“最好的”不是“最昂贵的”,而是“最合适的”;不是“最有名的”,而是“最有效的”。最重要的是,他与任何医疗机构和医学门派都没有瓜葛,因此在向病人提供建议时绝不夹杂任何功利动机。

我一直期待这样的“医疗顾问”出现,却一再失望。有一天我向一位医生提起这事。他笑了,好像我是痴人说梦。

在中国,如果你的亲友中间碰巧有位医生,他很有可能会为你到处搜集医学信息,帮助你去联络医院和寻找专家,还会给你很多建议。这是源于亲情和友情,与职业无关。单单从职业立场来说,我怎么也找不到这么一种角色。最后,我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由于我们医学领域的那些纵横交错的高墙深壑,即使是那些精通医术、善解人意、超越功利去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不会对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事情发表意见。

尽管没有“医疗顾问”,我们却不能对面前的问题有丝毫怠慢。所幸记者职业的阅历让我养成观察和辨识人的习惯。这帮助我认识了医生的职业特点,和他们作为人的长处和短处,所谓“观察和辨识”,包括察言观色,也包括问询和倾听——不仅听人家说什么,也看人家怎么说。肢体语言,尤其是那些一闪而过的细节,常常会暴露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一面。如果一个医生在你的CT片上看了不到两分钟就开始夸夸其谈,那么他极有可能是个自以为是和草率行事的人。如果一个医生在你叙述病情时表现出心不在焉,不肯向你提出一个问题,甚至急于结束你的话,那么你可以设想,他在心里不是在考虑你的病,而是在嫌你浪费他的时间。如果一个医生拐弯抹角地询问你的收入和职业,那么他多半具有过度治疗和看人下菜碟的倾向。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全能的,医生也一样。但是很少有医生会在病人面前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事情。如果一个医生在回答你的问题时露出一丝犹豫,说了半天总是在问题的外围兜圈子,眼神还会出现瞬间的漂移,下意识地躲闪你的目光,这时候你可以相信,他是谈论一件他自己并不了解的事。

此前我们曾经提到,癌症患者的关键问题是,不要让治疗走上错误的道路。同时我们又不能指望哪一个医生永远正确,不犯错误。然而在我看来,最遗憾最叫人失望的还不是普遍存在着的误诊和误治,而是那些我们千辛万苦寻找、毕恭毕敬求教,并且寄予无限希望的医生们,却很容易地成了诱使我们犯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和晓东开始互相告诫,从现在起,再也不要被诊断结论牵着鼻子东奔西跑了。我的生命的天平,不应该随着医生的话摇摆不定。

于是我只好尝试着给自己做“顾问”。

如果你把我的意思理解为“别听医生的”,那就错了。我想说的是,对于医生的话,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该听的,什么是不该听的。我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学到尽可能多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同时排除那些会诱使自己犯错误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准确地确定自己应当做什么,那么至少应当确定自己不做什么。

“不做什么”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

这是因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是你的疾病让你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你在疾病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错误让你走向死亡。

凭什么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呢?

凭我给自己规定了10条原则:

1,不被医生的话左右自己的心情--不论是乐观的话还是悲观的话。

2,尽可能仔细、客观地体会自己身体的变化。有没有新的不良感觉?老症状是更严重了,还是减轻了?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来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并且把你自己的感觉与医生的诊断加以对照。

3,记住每个医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也会有失败的病例。了解他的犯错误的概率,和了解他的成功概率同样重要。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调查,对医生的医术和医德做出评估,以确定医生的可信度。

4,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信息。

5,把所有信息综合在一起,判断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哪些有可能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事应当尽快去做,哪些事应当暂缓和等待,哪些事根本不能做。

6,对那些正面作用很小,副作用却很大的治疗措施,特别慎重。

7,对那些不能肯定有正面效果、却肯定会带来副作用的治疗措施,更要慎重。

8,对那些有明显或潜在利害关联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保持警惕。

9,对那些特别关心你的身份和钱包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冷静面对。

10,对那些名气很大但却过于自信轻率的医生,切不可盲目追随。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凌志军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305/37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