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接连更换十八位国防部长,他最终还是倒台了

在这15位国防部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除了1个光荣退休、两个投降的,其余都没落到什么好下场。这些没什么好下场的“兵部尚书”们,对大明忠心耿耿,比如孙承宗、张国维。也有能力出众的,比如袁崇焕、杨嗣昌、王在晋。结果崇祯愣是一个也不听、一个也不重用,反而不停的换帅。所以说如此神操作,莫说战乱时期,即便是和平时期,也经不起这么个折腾法。终于,经过崇祯帝的一番折腾,本来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彻底全断了气,享年276岁。

今天我们来聊聊崇祯朝最高位的职业:“兵部尚书”。

在聊“兵部尚书”这个前,先简单科普一下兵部尚书这个职务是干嘛的。

在明朝,兵部尚书是六部中兵部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掌管全国卫所军官的选拔授予、训练、车辆、武器管理等政令,属于正二品的大官。

可以说“兵部尚书”掌管了大明帝国的所有正规军军事力量,拥有绝对的实力。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兵部尚书”都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人才能担任,两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但在崇祯朝,情况就变了。

从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到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短短17年间,他一共换了18个兵部尚书,其中有12个死于非命。

算一下,平均一年多就有一名兵部尚书被崇祯皇帝弄死。

第一位:崔呈秀

崔呈秀是天启7年,也就是1627年上位的。他是第一个被崇祯皇帝弄死的兵部尚书。

崇祯跟他祖上朱元璋一样杀人不眨眼,还没有正式颁布崇祯年号,先杀了兵部尚书崔呈秀(1584-1627年)。

似乎这个人也该杀,因为他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崔呈秀,在朝堂中耀武扬威。

第二位:阎鸣泰。

阎鸣泰于1627接替崔呈秀,和崔呈秀一样,他也是“阉党”的一员、

万历二十六年,阎鸣泰考取进士。

天启年,阎鸣泰官拜过山东按察副使,之后跟着孙承宗混,担任了辽东巡抚。之后攀上了魏忠贤,因为他马屁拍得好,也有真本事,所以没多久就加封兵部右侍郎。

为讨好魏忠贤,他还在蓟、辽等兵家重地为魏忠贤修建了7座生祠。

所以,魏忠贤倒台后,阎鸣泰自然也没有落得好下场,没多久就遭到言官弹劾,被崇祯皇帝发配到边疆,死在了徭役中。

第三位:霍维华。

天启四年(1624年)冬,霍维华入为刑科给事中,此时魏忠贤已完全得势,他瞬时加入阉党,追论三案,改撰《光宗实录》。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调任太仆寺少卿,翌年九月擢太仆寺卿。后调任兵部右侍郎。

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兵部尚书王之臣出关督师后由他署部事,八月初二日,叙宁锦大捷战功,加升兵部尚书。九日,霍维华请求将自己的宁锦加衔移给袁崇焕,遭斥责。十二日,崔呈秀接任兵部尚书,霍维华以重修皇极殿之功加太子太保衔。

1627年9月,他得知熹宗病危的消息,自知魏忠贤即将倒台,连忙称病辞官。

魏忠贤、崔呈秀死后,霍维华恢复兵部尚书之职,协理京营戎政。他为自保,“攻珰(指魏忠贤)以塞责”。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下旬,崇祯帝听从大理寺少卿刘廷宣的建议,命他在袁崇焕到来前暂代王之臣,署理督师。五月初,即被工科给事中颜继祖弹劾,揭发其曾为“阉党”成员,崇祯帝听从其议,免其行边,随后将他罢官。

此后他不断受到言官弹劾,于崇祯二年(1629年)名列钦定逆案,属结交近侍次等。十月,判霍维华充军南乐县。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之变后,他以“边才”为御史唐世济所荐,崇祯帝不允,并将唐世济削籍下刑部狱。

翌年正月,霍维华在戍所忧愤而死。

第四位:袁崇焕

在被崇祯皇帝弄死的兵部尚书中,袁崇焕是知名度最高,也死得最冤。

早年,他自荐到辽东前线,指挥打赢了两场战役: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崇祯即位后,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1629年,皇太极率部迂回突入关内,围攻北京。袁崇焕千里疾驰,从关外赶回北京勤王,与皇太极激战。不料,崇祯皇帝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两个罪名将袁崇焕下狱。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史料记载:“其时群论哗言,无知之良辈争啖其肉以食其恨。”

第五位:王在晋

这个人是有真本事的。

王在晋在天启二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替熊廷弼。

当时,朝廷的年收入只有300万两白银,而关宁锦防线每年却消耗了600万两,成为财政的无底洞。

王在晋深刻理解财政和军事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控制军费开支的关键问题。他认为修筑边境防线是不可持续的,而应该优先解决财政问题。

这与孙承宗的战略相对立,后者认为通过修筑防线来守住辽土,却忽略了野战的重要性。

王在晋的策略是加固山海关,节省开支,等待时机来解决辽东问题。

不幸的是,朝廷站在孙承宗一边,之后被贬南京

崇祯元年,再次启用。可没多久,就因为牵连到可张庆臻改敕书的事情,被削籍归乡,而后郁郁而终。

第六位:王洽

1628年,时任兵部尚书王在晋被罢免,崇祯皇帝上朝时见王洽长得一表人才,立即任命其为兵部尚书。

王洽上任后上疏陈述军政十事,均头头是道,全部被崇祯皇帝采纳。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洽不过是一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面对后金军队,明朝军队屡吃败仗。

1629年,皇太极率后金军队突袭北京,大明军队一败再败。

此时有人对崇祯说,当年嘉靖杀了丁汝夔,后面上去的人就可以退敌了。“是吗?”崇祯把王洽关起来,准备判个罪名杀掉。王洽吓得够呛,斩首之前病(吓)死了。也有说是饿死的。

第七位:孙承宗

孙承宗,可以说是熹宗朝的擎天柱,崇祯朝的牺牲品。

他是天启二年的兵部尚书,袁崇焕、祖大寿等人都为他手下,于天启5年退休回乡,期间守住了大明北方领土,并且一炮送努尔哈赤上天。

崇祯二年(1629年),因袁崇焕被下狱,故而重新启用孙承宗。

后因手下祖大寿降清被牵连,失去了崇祯的信任,只能再次罢官回乡,那年他已经七十岁了。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孙承宗的老家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后,七十六岁白发老人跪拜大明后,以弓弦自缢身亡。

另外,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

第八位:申用懋

申用懋是申时行的儿子,对中国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公子哥儿。

他上台恰巧碰上后金退兵,以为地位就稳固了。可那些勤王兵领不到饷,居然造起反来。申用懋只好下台。

但他下台后能回江南老家继续和一班朋友过醉生梦死的生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

第九位:梁廷栋

1630年,梁廷栋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梁廷栋这个人,还是颇有些才干的,得到崇祯皇帝信任,“居中枢岁余,所陈兵事多中机宜,帝甚倚任。”

1635年清兵绕道长城喜峰口侵入关内,直逼京师。清兵经过的是梁廷栋的辖地,对此有直接责任,被命令戴罪入援,梁廷栋与罗维宁三边总督萎靡不敢战,“三人相掎角,皆退怯不敢战。于是宝坻、顺义、文安、永清、雄、安肃、定兴诸县及安州、定州相继失守。”

害怕受到崇祯皇帝惩罚,梁廷栋干脆每日服用大黄,毒发身亡。

第十位:熊明遇

这人是东林党人,光有文人脾气,但又没有实打实的能力。

历史中对他的记载不多,仅限于诗词歌赋上。

只知道,当时因为皇太极扬言要攻打宣府,巡抚沈棨私下与皇太极义和,准备出点钱让清军退兵,结果事发被崇祯杀头。熊明遇在崇祯面前为沈棨辩护了几句,结果崇祯一怒之下罢了他的官。

之后就一直离休状态。

第十一位:张凤翼

张凤翼与魏忠贤的关系也很紧密,曾经为魏忠贤修建生祠。

崇祯皇帝即位后,他称病辞去职务。随后,张凤翼因为做过驻守边疆的大臣,得到赦免。没过多久,张凤翼得到起用,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因军功升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但在1629年,皇太极率部进攻北京的“己巳之变”中,张凤翼获知王洽被下狱治罪,自知不能幸免,每天服用大黄。结果后金刚刚退兵,他就死了。

第十二位:杨嗣昌

杨嗣昌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他当兵部尚书没有任何的意外,还入了内阁。

杨嗣昌设计了十面张网的剿贼计划,意图一举消灭农民起义。在起初,确实是起到了作用,高迎祥被杀,李自成仅仅率领十八骑逃入大山之中,张献忠、罗汝才投降。

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大半年时间,农民军又死灰复燃,杨嗣昌只得亲自上了战场。但左良玉桀骜不听命令,贺人龙也阳奉阴违,杨嗣昌虽然心思缜密,却根本无法歼灭农民军。反而张献忠攻破了襄阳,李自成拿下了洛阳,两位王爷被杀,杨嗣昌惊惧之余,最终自杀身亡。

杨嗣昌常常被称为奸臣,但实际上,他是当时少有的具备战略眼光,并能拿出全局方案的官员,他一死,明朝的局势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第十三位:傅宗龙

在云南镇压了“奢安起义”,为此被崇祯赏识,封兵部尚书。

在任职期间,他对崇祯说:“民穷财尽,望皇帝体恤民情”。结果热恼了崇祯,琅珰入狱。

后来无人可用的崇祯再次启用傅宗龙,让他带兵清缴李自成,结果兵败自杀。

第十四位:陈新甲

陈新甲是重庆长寿人,万历三十六年举人,1640年任职兵部尚书。

算起来,陈新甲是明朝由举人身份做到兵部尚书的第一人。

1642年,陈新甲在松锦之战中,因指挥失误导致大败。崇祯皇帝没有怪罪他,反而给了他一个新的任务——秘密与清廷议和。

不料,议和期间,陈新甲因失误,导致议和一事被泄露出去,引得舆论大哗。

崇祯面子丧尽、恼羞成怒,直接把陈新甲街上斩首示众。

后来,给事中沈迅还在抨击陈新甲。崇祯皇帝没好气地说:“你还不如他呢。”

第十五位:张国维

在陈新甲死后,张国维继任。

当时李自成已占领开封,大清更是一路向南打到了连云港。

张国维清醒地意识到了以一己之力无法抗击清军,而明朝即将倾覆,他百感交集,无力感灌满全身。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国维决定以一人性命换得全城百姓的周全。如若他不死,清军进犯,第一个遭殃的永远是百姓,扬州屠城这一鲜活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于是,张国维找来县令交代后事,又让县令看着自己殉国。

他认真地穿戴好大明的冠帽和官袍,郑重其事地站在家中的水塘之上,望着流淌的清水,毫不迟疑跳了进去,不多时就溺水身亡。

县令和张国维的家人按照他的嘱咐,把他的遗体放到中堂,端端正正坐在太师椅上,恍若没有死一般。

之后清兵闯入张国维的家门,大老远就看见张国维端坐在太师椅上,不觉自动下跪磕头,一些清兵甚至放声痛哭,目光凄然。

因为他的一身正气,清兵将他好生安葬,并为他放弃屠城。

待到乾隆称帝后,读到张国维当年的英雄事迹后,满身震撼,一时间被他的爱国之情感动不已。尽管张国维是算是清朝的敌人,但乾隆却毫不在意,为其追加“忠敏”谥号,并下令要厚待他的后人。

第十六位:冯元飇

他当尚书时已身患重病,当了三个月的兵部尚书没干一件事,却把无数地盘丢到了李自成手里。

到最后病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才被崇祯下令退休,之后没过多久就死了。

第十七位:张缙彦

他当兵部尚书时,已完全没有回天之力了,所以天天磨洋工,后被崇祯罢免。

崇祯死后,他降羌顺,再降大清,以为还能像在明朝一样继续贪污受贿,结果被查出来流放宁古塔。

第十八位:李建泰

1644年大年初一,李自成率军浩浩荡荡杀向北京。崇祯焦急万分,对大臣说,自己要亲自出师督战。

此话一出,大臣们立即炸了锅。

其实,崇祯哪里想亲自督师,只不过希望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替他去罢了。

可大臣们哭天喊地光有声,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替他去。

这时候,大学士李建泰站了出来,慷慨陈词,表示愿意替皇上出京督师,保卫北京。

崇祯大喜,“我大明还是有忠臣的啊!”

结果,这哥们刚走出大殿,就投靠了李自成,打开城门和农民军里应外合逼死了崇祯。

没多久,清军降服吴三桂,这哥们又出卖了李自成,投靠了满清。

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下诏录用崇祯旧臣,李建泰被清王朝授予弘文院大学士之职,得到重用。

不久之后,清王朝编修历朝历史,李建泰被任命为编纂《明史》的总裁官。

所以,《明史》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不可信的,因为是这个二五仔编写的。

顺治六年(1649年),山西一带的农民不满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和种族压迫,聚集在曲沃一带,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旧将的率领下准备揭竿起事。

李建泰带兵出征,后大败投靠农民军。

随后,清王朝讨伐山西叛敌,李建泰看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清军将李建泰押禁起来,然后随大军一起解到北京,听候顺治处置。顺治命令刑部详加审讯,按律严加惩处。

顺治七年(1650年),李建泰被诛杀在北京城

所以,事实上并不是像崇祯说的这样“诸臣误朕”,而是“朕误诸臣”,在这15位国防部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除了1个光荣退休、两个投降的,其余都没落到什么好下场。

这些没什么好下场的“兵部尚书”们,对大明忠心耿耿,比如孙承宗、张国维。也有能力出众的,比如袁崇焕、杨嗣昌、王在晋。

结果崇祯愣是一个也不听、一个也不重用,反而不停的换帅。

所以说如此神操作,莫说战乱时期,即便是和平时期,也经不起这么个折腾法。

终于,经过崇祯帝的一番折腾,本来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彻底全断了气,享年276岁。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历史照妖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628/207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