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小民之心:六四35周年祭:不杀学生中共会下台吗历史为何总是让人吃惊

作者:

可以说,包括在北京大屠杀之前被当局秘密逮捕的几个知识精英、以及大屠杀之后公开通缉的几位重要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没有在西方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更是和西方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充其量不过是接受了普世主义,接受了人道主义。这些人大多都是中共党员,他们甚至是理想主义者。其中,被邓小平点名斥责为“全盘西化”的三个典型人物,方励之刘宾雁、王若望,更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加入中共的组织,而且,长期在体制内工作。只是由于文革前那些年的惨痛经历,让他们意识到,中共的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他们主张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里,列举一段方励之的话。方励之在被邓小平斥责之前,经常进行演讲,其中一次在演讲中谈到中国的人大,他说,你选上了这届人大代表,你五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代表人民利益去说话。美国国会拨给每个议员一大笔活动经费,他可以雇人去调查某个问题,也可以自己去调查,调查出来他就到议会上发言。这并不是为难政府,而是对政府有利,对人民有利。如果我们也这样做,这并不需要改变体制,也不会改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九八六年九月方励之做的演讲中的一段话。中共当局说他们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就是诬陷。显然,这些知识精英,他们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都是中国,甚至是中共,而不是西方;他们这些知识精英是亲中国,爱中国,而不是亲西方。他们后来流亡海外,完全是迫不得已。说他们亲西方,既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事实。

更重要的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根本不是人数不多的知识精英和少数受其影响的学生发动的,他们根本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场运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是在胡耀邦意外去世后,无数学生对那些年来中共当局的错误施政、特别是对反自由化运动做出的自然反应。他们最初,不过是替胡耀邦遭受的磨难感到不平,对胡耀邦对知识分子的宽松表示感激。当然,中国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社会腐败现象弥漫,以及严重的社会不公,也是让学生心怀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要的是,不能把学生运动和社会割裂开来,学生运动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赵鼎新博士在导论中承认,在80年代曾经发生过成百上千次的集体行动。他这里所谓的集体行动,应该就是最初被中共定义为“群体性挑衅”、后来改称为“群体性事件”的抗议活动。这些群体事件的主体大部分都是工人和农民,而不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难道,这些人起来,也是知识精英煽动的吗?显而易见,在当时,对中共政权不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学生不过是表现得更加理想主义,更加单纯。

赵鼎新博士这部著作还谈到了另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普通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何对现实不满。他认为,一些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或是一些同政府官员有关系的人,成了第一批暴发户,这个情况刺激了学生和知识分子。这句话,似乎在暗示学生们是基于自身学识的优越感,而感到愤愤不平。其实,普通学生和知识分子厌恶暴发户和那些人的受教育程度无关,只是因为他们发财的方式不道德。真正刺激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并不是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而是那些依仗权力发财的人。事实上,学生运动自始至终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反腐败、反官倒。所谓官倒,就是利用权力,倒卖国家管控物资、乃至倒卖政府批文的那些人。

另外,赵鼎新博士还提到,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深陷危机,知识分子生活水准下降,学生毕业后要找个称心的工作也倍加困难,面对这个现实,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情绪沮丧。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深陷危机会让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情绪沮丧,但是,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情绪沮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个人因素,特别是当时的大学生主要还是由国家分配工作。当时,大学的招生人数只有几十万,相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真是微不足道。特别是位于北京的名牌院校的学生,更不必担心就业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考虑到海外留学。至于赵鼎新博士所说的,大部分学生支持八九学运的初衷都是出于经济和其它利益上的不满,他们认为一些改革政策减少了自己的收入,并阻塞了向上流动的渠道。赵鼎新博士的这个说法根本就不是事实,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收入减少的问题,即使毕业了,工作由国家分配,工资由国家确定。至于向上流动,更不是普通大学生所考虑的事情。当时,民众和大学生对新的世袭制的出现确实极为愤恨,对于那些无德无能的中共高干子弟大批做官感到不平。这只是基于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上的批判,并不涉及个人利益。大家知道,不是谁都可以做官,也不是谁都要做官。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确实是忧国忧民,乃至,颇有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情怀。平时,他们只是找不到报国的机会,有些人选择了消沉,或者无所事事。正是八九学生运动,给了这些青年学子施展抱负的空间和时机,他们便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赵鼎新博士认为,在整个运动期间,学生们通过要求政治改革来挑战国家。这应该是赵鼎新博士对这场运动的关键性定义。他说,“在某种程度上,这场运动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假使它像在东欧国家发生的那些民主革命浪潮那样成功,那么,它不仅会推翻政府,而且,将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带来剧烈的变革。”赵鼎新博士的这个论断,基本上是中共当局指责学生运动的言辞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在本质上和中共的说法并无二至。事实上,学生们并没有提出任何政治改革的口号和要求,就是在以生命为代价进行的绝食请愿的过程中,也只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求政府迅速与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具体的、平等的对话。第二,要求政府为这次学运正名并给予公正评价,肯定这是一场爱国的、民主的学生运动。公民请求政府和自己平等对话,这难道不是最卑微的要求吗?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都称自己是公仆,共产党的领导人不应该在人民面前更加谦逊一点吗?把学生们最纯洁的爱国感情,最优秀的赤子之心,说成是“动乱”,说成是“别有用心”,说成是“受一小撮人的利用”,学生们当然愤恨难平。而让政府为这次学运正名并给予公正评价,不正是认可政府的表现吗!这哪里有什么革命?

至于赵鼎新博士提到的,假使它像在东欧国家发生的那些民主革命浪潮那样成功,那么,它不仅会推翻政府,而且,将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带来剧烈的变革。只是,赵鼎新博士的这个假设,忽视了中国和东欧国家重大的不同。东欧国家民主革命浪潮的成功,得益于东欧独特的政治社会环境。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基本上都是苏联的代理人,缺乏统治基础,长期都受到国内民族主义力量的挑战,以及宗教力量的抵制。一旦失去了苏联的支持,这些政权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而中共政权早就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而且,在中国建立了空前严密的极权统治。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反对力量,更不可能推翻中共政府。所谓学生运动一旦成功,就会推翻中共政府的说法,完全就是“一钱斩吏”的逻辑。古时,有个小吏偷了一文钱,结果,被杀掉了。理由是,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的小偷都应该杀掉,所有的罪犯都应该处死。这其中的荒谬显而易见,中共指责学生就是这个逻辑。作为一个学者,做这样的假设,很是奇怪。

赵鼎新博士在其著作中,最重要的论述是解释八九民运悲剧结束的原因。他认为,国家上层精英集团和一般民众对于国家合法性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导致双方的对抗无法化解,最终当局只能用军队镇压学生运动。只是,赵鼎新博士的这个论断,也大可质疑。按照赵鼎新博士的说法,当时的大部分中共高层精英仍然忠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中共高层精英认为,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上;大部分学生和北京市民对政府的评价,却是依据政府在经济和道德方面的表现。

姑且承认赵鼎新博士对中共高层精英的判断,问题就在于,学生和一般民众根本就没有质疑过中共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甚至说,学生们完全接受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相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而且,学生的抗议,正是建立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相信共产党是为了理想,而不是私利。特别是,在四二六社论之后,学生们最核心的诉求,是要求政府承认,学生运动是爱国的,而这个国,当然是中共统治下的国。要求政府承认他们爱国,前提当然是他们承认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如果学生们认为,中共只是一群毫无理想的土匪、一帮毫无信念的光棍,他们绝对不会向中共政府绝食请愿,更不会一再要求这个政府承认他们爱国。可以说,从头至尾,学生们都没有质疑这个国家的合法性,没有质疑这个政府的合法性。学生们只是抗议这个政府不民主,而且无能,而民主恰恰是中共自己提出的政治口号。赵鼎新博士认为,大部分学生和北京市民对政府的评价,是依据政府在经济和道德方面的表现,这种说法在平时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针对八九期间的情况,这种说法明显把学生抗议活动的精神给阉割了。学生们要求政府倾听百姓的呼声,实现民主,而政府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糟糕表现,只是引发学生抗议的一个原因。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小民之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605/206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