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诗古文 > 正文

什么才是有意趣的诗?读完这一首你就知道,难怪它会成为经典

什么才是有意趣的诗?读完这一首你就知道,难怪它会成为经典

自古以来,“书生”和“诗人”这类特殊人群貌似都和“贫穷”二字有着紧密联系,而人们给他们所贴的“穷书生”“苦诗人”等等的标签,也的确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而来。

不过,贫苦的生活在磨炼诗人的肉骨的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诗笔,因此,许多贫苦诗人总能写出令人拍案的好诗作来;纵然岁月扭转变迁,纵然人事已去,但这些诗人们的作品依旧璀璨生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追诗者。

唐朝有一位诗人,他一生贫苦,年轻时曾以补锅碗瓢盆为业;虽然生活并未在物质上眷顾他,但却给了他精神上的食量,让他成为一名隐于民间的大诗人。

这位诗人是谁呢?就是唐朝的胡令能。诗巷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来自胡令能的一首很宝贵的诗;此诗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知名作品,作者将生活中最朴素无华的画画裁剪出来,写得逸趣横生,于生动中体现着几分活泼,不怪被称为经典之作。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之所以说这是一首宝贵的诗,是因为它是作者仅存于世的4首诗中的其中一首。或许也是因为作者身份的原因吧,历史上并未留下有关他的太多记载,而且他的好多诗作也都被流失了。

这首诗的题材比较新颖,主要描写了一个小孩垂钓的画面,没有俗世的喧嚣,有的只是宁静而纯粹的生活气息。诗的首句简单抛出:蓬头稚子学垂纶;作者在开篇就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小孩,“蓬头”二字直接刻画出他的鲜明形象,显得十分接地气。

小孩子从来都是天性使然,不刻意修饰“边幅”,他们不象已经历世事的成年人,会无形中给自己心灵与形象套上枷锁小孩子随性自然,纵然蓬头垢面,却能成为生活中最美的定格,因为从他们身上散发着令人羡慕的真实、淳朴与轻松洒脱。所以作者这里仅仅借“蓬头”二字就将这些信息全部体现出来,给予读者回归自然的一种心灵释放。

“学垂纶”则是从举动方面做出的刻画,作者借具体动作烘托了人物的性情与形象,结合前面的“蓬头”,将一味“童真”饱满地流露于纸。

诗的承句在首句的基础之上继续对人物做出描写: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侧身坐在莓苔之上,他的身体被周围的花草掩映起来。从这一句中我们发现,虽然作者的笔触并没有离开对“小儿”的刻画,但是他笔下的空间却在悄然拓开,首句只是对小孩本身的定格,而这一句则有了其他物象的添入,有了环境描写。

“莓苔”与“草”不仅体现了垂钓之地的幽静与偏僻,还很自然地为画面增添了醒目的色彩,所以画面于此处就有了不少美感,而且不再显得单一。

诗有层次感才会有丰富感,所以需要有不同内容的转换,来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作者写人,不但抓住了人物本身的特征去临摹,还有意借与人物有关的人和事去做进一步的丰富与升华。然而,在内部的脉络贯穿上,作者也是处理得很好,没有让前后气脉中断。所以,前两句写到“垂钓”,这两句就若即若离地围绕“垂钓”来展开,从而紧紧地扣住了题目。

远处有人向小孩问路,小孩则只招手不做回应,因为他怕惊到了钓竿之下的鱼儿。这又是一个接地气的自然画面,未加任何修饰,却倍觉鲜活生动、富有逸趣。作者利用行人问路这一画面捕捉,将小孩垂钓的模样和心境轻松展现出来。

而作者的这一描写也恰好又一次将“小儿”的形象展现得更加到位、具体,体现出人物的纯真无邪和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那么从内容与脉络而言,前一句与后一句之间也显得十分严谨,二者互成因果关系,一引一答,流畅紧凑。

一个鲜活可爱的小孩儿就这样展现在作者笔下,作者对其既有表面形象的凝定,也有心灵之境的展示,可谓见其貌更得其神。

作者独具慧眼,他以发现美的眼光框定了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学钓孩童,把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生活一角融汇成诗,从而让它成了一首出众之作。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文化生活杂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404/173038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