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职业 > 正文

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值得看)

作者:

三、将弥补劣势的时间,花到应用天赋上

在我们小时候,偏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数学可以到90分,语文竟然只有70分,在整个教育体制下,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充满很多励志故事,讲述主人公如何与劣势抗争。我们总觉得,应该“缺什么补什么”。

但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常常误解了挑战的概念。挑战某个困难、某项任务,这都是值得鼓励的,也是我们成长的方式。

然而,放弃自己的天赋,非得挑战自己天生的弱势,让自己时刻处于沮丧的状态,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做法。

因为,你的能力会变化,你的思维会变化,你的理想会变化……但是,你的天赋不会变化。

花时间去最大化你的天赋,比花时间去弥补自己的劣势,要有效得多。这是我们应用天赋的最关键策略。

如何才能将弥补劣势的时间,重新分配到最大化天赋方面呢?你需要给自己提问。

思考1:思考一下,如果停止做那些跟弱势相关的事情,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吗?

思考2:我的团队中,是否有人可以跟我互补?由ta来做这件事?

思考3:这件事情,可否用我的天赋来弥补?

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之后,可能得出让你眼前一亮的答案,比如这张表里面的例子。

四、这种练习方法,帮你将天赋转化为能力

好了,劣势上面花的时间少了,如何花时间去开发自己的天赋呢?关键是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K.AndersEricsson,他对刻意练习的定义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只有有意识的重复,才会引发大脑神经的变化。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不再对这项活动感到不适,成为我们无意识的一种能力。

研究表明,练习的“质”,比练习的“量”要重要很多。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呢?它必须符合四大特征

1.在学习区练习

我们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就是你非常熟练、几乎是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间是学习区,就是有一些挑战,可以通过努力掌握的,最外层是恐慌区,远远超出你的能力,当前很难掌握。

如果用比喻的话,舒适区就像是右手随意写字,学习区是用右手学写某种字体的字,而恐慌区是让你直接用左手写那种字体出来。

因此,你需要反思,你现在的8小时工作内容中,分布在各个区域的比例有多少?如果在学习区的都不到1小时,那你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因为,长此以往,你工作8年,只相当于别人工作1年。

2.大量重复

这里所说的重复,是指在学习区内重复。学习任何一样新东西,其实是打破思维惯性、进行大脑重构的过程,要建立起重构后的稳定神经结构,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

这是一个将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过程。你看到很多人,面对问题快速梳理出思路,那是因为,你需要有意识、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他早已通过刻意练习形成无意识反应了。

3.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因为如果一样事情你从未做错过,证明你根本不需要学习它。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人类学习的特征是从错误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说“专家是在一个狭小领域内犯过足够多错误的人”。

我们都考过试,刷过题库,最有效的做题方式是,每做一遍,记下错误的题目,下一遍只做错题,而不是一遍遍从头开始做。

我的职业生涯里有过一次小转行,转过去之后,花了11个月,就从顾问升到了项目经理,就算是不转行的人,这个过程平均也是2-3年。

因为那一年,我整整写了6个月的项目日记,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犯的错误,时时回顾。但是,哪有那么多机会让我犯错、而且还能收到反馈呢?我自己制造机会。

比如,客户问一个问题,我心里先思考一个回答,然后项目经理说出她的回答时,我就暗暗对比:为什么她这么说,好处是什么,我为什么没想到,我下次可以怎么做。这样一来,我都不用真的犯错误,就可以从犯错中学习。

后来,我的项目经理家里有事,我临时顶了她很多工作,大家都惊讶于,为什么我这么快就能上手。

有句话我之前一直记着,现在离开职场了,也送给大家:如果你的目标是升职为总监/经理,那么,自己先给自己升职。

4.专注

同样在学习区里练习,练习时间也一样,而且也有反馈,最后的结果就没有差异吗?不是,差异很大。比如,同样是学写楷体字,一个在写字的时候听摇滚、想心事,而另一个则是沉浸其中,最后的结果是差异很大的。

K.AndersEricsson提到过他的另一个发现,就是:那些顶尖的专家在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有几个特点:

不间断的刻意练习通常只能坚持1个小时、通常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候练习、每天都练习而且周末不间断、每天的刻意练习加起来是四到五个小时、没有足够的休息会崩溃。

连那些最顶尖的人也做不到8小时的长时间刻意练习,因为这是一样非常耗费精力和能量的事情,需要专注和持续。

所以,想要提升你的努力性价比么?开始盘点你的天赋和劣势,将时间做个重新分配,并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吧!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壹心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1015/81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