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周国平:这是最堕落的人的原则

我们的心灵中有人道情感,有与他人共同属于人类的感觉,没有人对他人的幸福和苦难是绝对地漠不关心的,他人的幸福和苦难有一种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快乐和痛苦的自然趋向,这是人人在自己身上都可以发现的。没有必要把我们的研究推到那样远,去追问人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只需知道这是被经验到的人性中的一条原则便足矣。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不可能发明出一种体系,能够成功地说明人道情感是根源于利己情感,从而把人类心灵中的各种情感都归结为一条单一的原则。

利己情感和社会性情感

人性中有自爱、自私、利己的情感,休谟对此当然承认,那么,利己情感和社会性情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两种情感与道德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性情感即已形成,从此在人性中便是和利己情感并存的情感。

利己是生物性本能,休谟说,除非请全能的上帝重新设计人性,否则不可能把它改正。不过,可以借着改变它的方向来对它加以控制,而这种改变是稍加反省就必然会发生的。我们不妨假设人类早期处于野蛮状态,人人受利己欲望支配,但是,经验会教导人们,使人们认识到,利己欲望通过约束比通过放纵能够更好地得到满足,结成社会比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更容易生存。这无关乎人性善恶的问题,只涉及人类智愚程度的问题,不管人性是善是恶,人类迟早会达成这个认识。当然,这肯定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然而,我们可以断言,人类绝不可能长期停留在社会以前的野蛮状态,而人类的最初状态就应该被认为是有社会性的。

在人类早期结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种需要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两性之间的自然欲望。这种欲望使得一定程度的社会结合成为不可避免的,它把两性结合起来,并通过对子女的共同关切产生一种新的联系,渐次形成一个人数较多的社会。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有一种自然的爱,照顾每个子女的利益,从而在孩子的心灵中也培养起了社会性情感。

第二,人性中的社会性情感也很强烈,并不比利己情感弱。在地球上,和其他一切动物相比,人类是合群欲望最强烈的动物。我们尽可以被骄傲、野心、财富欲、情欲、好奇心、复仇欲等情感推动,但是,如果没有任何人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感受,这些情感便都毫无力量。完全孤独的状态,是我们所能遭到的最大惩罚。每一种快乐,在离群独享的时候,便会衰落下去,而每一种痛苦也会变得更加残酷而不可忍受。整个自然界纵然都服从于并且服务于一个人,太阳的升降、海潮的涨落听他的命令,大地供给他一切想要的东西,可是你至少得给他一个可以分享的人,否则他就会是一个最可怜的家伙。

休谟指出,一直以来,人性中的自私被渲染得太过火了,有些哲学家热衷于描写人类的自私,简直就像童话里虚构的妖怪一样荒诞不经,远离自然的真相。我们在许多动物中观察到无私的爱,那么通过什么类比规则,我们要否认我们这个高等物种可以有无私的爱呢?慈母对幼子的爱,能够抗衡最强烈的自爱动机,而且毫不依赖于自爱情感。她辛苦照料病孩而自己失去健康,当孩子夭折而她得免照料之苦时,又因悲痛而憔悴以致死亡,她能指望获得什么利益呢?英国的父亲们通常把家产的绝大部分用在妻儿身上,只留极小一部分供自己享用,难道也要用自私来解释吗?总之,无私的爱是存在的,并且不比自私的情感弱。

第三,利己情感不能是道德的基础。人性中有利己情感,也有社会性情感,那么,是否可以把两者都看作道德的基础呢?休谟的回答是不可以,因为道德的基础必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情感。问题不在于哪一种情感更强烈,即使一般认为仁爱和人道情感不如利己情感强烈,但它是人人共通的,因此唯有它才能构成任何一个关于谴责或称赞的一般体系之基础。野心人人不同,同一个对象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而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会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情感。

利己情感和社会性情感说的是不同的语言。当一个人称另一个人为他的敌人、对头、对手、竞争者的时候,他是在说自爱的语言,在表达源于他的特定境况和利益的特殊情感。但是,当他称任何一个人为邪恶、可恶、堕落的时候,他是在说另一种语言,在表达他期望所有听众都将由之而与他产生共鸣的情感。因此,他在这里必须撇开他个人的特定境况和利益,选择一个与他人共通的观点;他必须诉诸人性结构中的某种普遍原则,拨动一根全人类都会与之谐和发声的琴弦。

第四,社会性情感不能归结为利己情感。有一些极端自私的人,他们奉行这样一条原则:仁爱是一种纯粹的伪善,友谊是一种欺骗,公共精神是一种滑稽,忠实是一种获取信任的圈套;当人们一心追求私利时,就披上这些漂亮的伪装,以解除他人的防备,使他人上当。

休谟说这是最堕落的人的原则。他接着指出,另有一条与此多少相似的原则,却是哲学家们坚持的,成为其体系的基础。这条原则是:不存在无私的情感,任何一种情感都源于自私;最真诚的友谊只是自爱的一种变体,自以为在全心全意为人类谋幸福的人,寻求的只是自己精神上的满足;最慷慨的爱国者和最悭吝的守财奴,最勇敢的英雄和最怯弱的懦夫,所关注的同样是自己的幸福。

休谟所说的哲学家,在古代是伊壁鸠鲁,在近代是霍布斯和洛克。这些哲学家都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过着无可挑剔的生活,却坚持自私论的道德体系。他们其实也承认世界上有真诚的友谊之类美好的感情,但是,休谟说,他们试图通过一种哲学化学把一切情感的元素分解成单一的自爱元素,把每一种情感都解释成自爱或者其变形。这种努力发端于一种对简单性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便是许多极端虚妄的哲学推理的根源。

我们的心灵中有人道情感,有与他人共同属于人类的感觉,没有人对他人的幸福和苦难是绝对地漠不关心的,他人的幸福和苦难有一种在我们心灵中产生快乐和痛苦的自然趋向,这是人人在自己身上都可以发现的。没有必要把我们的研究推到那样远,去追问人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只需知道这是被经验到的人性中的一条原则便足矣。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不可能发明出一种体系,能够成功地说明人道情感是根源于利己情感,从而把人类心灵中的各种情感都归结为一条单一的原则。

在伦理学领域,英国经验论哲学家都持功利主义立场,主张道德的起源和价值都在于效用,在于促进个人和人类的幸福。休谟在总体上也属于这个系统,他的最大功绩是使功利主义摆脱了利己体系。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周国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625/207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