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共县城的编制,突然就不香了…

县城待不住,一线留不下,到底何处能安放年轻人的未来?一大早,同时在一个群里里看到两位朋友连续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说高学历逃离县城,考编的幻境破灭,一篇是上海人开始假装上班了。这两篇放在一起,真是绝妙的对比。

虽然地方对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但确实没有什么真正需要高素质人才干的活。

小地方的收入,又冲抵不了日常的烦闷和无聊,因此很多上了岸的年轻人,入职后不久又离开了那里。

县城待不住,一线留不下,到底何处能安放年轻人的未来?

01

一大早,同时在一个群里里看到两位朋友连续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说高学历逃离县城,考编的幻境破灭,一篇是上海人开始假装上班了。这两篇放在一起,真是绝妙的对比。

县城下不去、待不住,上海呢,连上海人都在假装上班,你还跑到上海去做什么?因此我脑海里马上想起这个题目:县城待不住,一线留不下,到底何处能安放年轻人的未来?

前者,源于南周发的一篇调查报道,里面的几个年轻人,都是在某种考编的压力下,寻求到了一份某县城事业编的工作,然而不约而同的继续陷入虚无和苦闷。

要说这些地方不好?这很没有良心,这些地方很好,编制本身,就是最大的诚意,何况还有那些表达诚意的福利,包括但不限于住房补贴、人才公寓、子女就学、父母就医、免费体检等等。

以现在地方财政状况来看,说掏心掏肺的付出也没什么问题。

然而,能出这样的调查报道,恰好是因为,事后双方并没有都感觉到“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应该把板子仅仅打到任何一方的身上。

对那些到地方上考编的高学历人士来说,现实和想象永远存在差距。

先是工作上,单调乏味沉闷,一位博士去了当地的人事部门,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每天收发三四份人事档案,用她自己的话说,好像这事谁都能干。

除此之外,要在县城工作,工作能力和学历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要素,在我看来,如果要想在县城安家落户扎根,首要的其实是要“油腻”,在那篇报道中也印证了我的观点。

02

一位本硕毕业到一个县城工作的女孩,就回忆了自己的经历。

“多读了几年书,总被说年龄大,不好找对象。几个三四十岁的男同事还给我介绍了当地一个无业的男人,他们总是问我,你们聊得怎么样了。”这种十分传统的价值评价让她感到不适。虽然她也来自另一个县城,但“家里人从来没说过让我尽快嫁人,也从来没说过年龄大了就别读书了”。

入职近两个月后,她也没获得关于自己岗位的明确信息,“部门、办公室、工位,这些都没有”。她曾被安排去调试线上会议设备,会议开始后,一位男同事凑过来说,领导办公室需要打扫卫生,“要我先把做人学会”。

“单位本来就有保洁员。”或许使唤自己能给同事带来“优越感”,但往更深处探究,原因则可能是,高学历人才的入场给他们带去了职业焦虑。

另外一个男生,则需要习惯工作就是杂事:泡茶、订公车、跟拍、打印名牌。

所以,虽然地方对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但确实没有什么真正需要高素质人才干的活。

招聘人才的公告里动辄对名校硕博的需求,更多恐怕还是一种风潮,而这种过度要求学历的风潮,又摆脱不了作秀的嫌疑。别的地方有这样的要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而另外一方面,我也不太同意报道中的说法,说这些孩子们有什么所谓的“屠龙之技”。

一路考试从本科到博士,证明不了有屠龙术,只能证明考试比较厉害,算是合格的做题家。真正有屠龙术的,早就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地方证明自己的实力,压根不用找个地方去“上岸”。

小地方的收入,又冲抵不了日常的烦闷和无聊,因此很多上了岸的年轻人,入职后不久又离开了那里。

03

县城,也不是世外桃源,要想生根也不易。那么大城市呢?大城市更难。

有文章说上海的中年人,都开始在星巴克、图书馆上班了。说在星巴克,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失业?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大概勾勒出这里的失业者画像。他们每天都会在固定时段出现,点同一口味的咖啡,找个不起眼的角落位置,打开背包掏出笔记本电脑,一待就是几小时,除了饭点会出去,其他时候基本都在这里度过。

然而星巴克的成本还是太高,一杯咖啡38好贵的,不如图书馆,带个保温杯坐一天,一毛钱不要。

一位北京网友分享了一个身边的故事:

身边有个很优秀的大哥,34岁被裁员后,目前已经假装上班了7个月。

这位大哥每天都准时去咖啡厅假装上下班,上午偶尔出去面试,下午就在咖啡厅优化简历,中午就去附近吃个快餐。

至于这位大哥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失业了,因为他失业后的这七个月,都会定时给家里人打钱,但是目前存款也快用完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家里人坦白。

这位大哥失业前还是总监级别的,但没想到失业后找工作找了这大半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哪怕他自己愿意降薪20%,也没有公司肯要他……

连他自己都调侃道:“自己失个业,搞得像特务一样……”

这些已经在一线大都市扎根的,甚至可以说事业有成的人都开始假装在星巴克、图书馆上班了,不是他们不行,是岗位消失了,不见了,你让年轻人如何应对这种寒冬?

前几天,我还听到一个故事,简直就是“专杀”年轻人。

一个公司,一个大公司,一个美资大公司,一个在魔都的美帝大公司,行业是高科技芯片业,也开始批量裁员了,裁的是哪些呢?裁的是千挑万选的新人,刚刚入职大半年过了实习期就要被裁掉了。这些年轻人,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真是要多坑,有多坑。

一方面,是找工作越来越难,要求的学历越来越高,另外一方面但这些高学历的孩子们上了岸,拿到了事业编,却又发现压根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

这是什么,这就是时代的特征。用我最喜欢引用的一位长者的话说:一个人的成就除了要看个人奋斗,还要看历史进程。

什么历史进程?

历史进程就是加入WTO20年后,我们的主要大客户们开始友岸外包供应链转移,而债务驱动型的大经济体,除了继续加杠杆外,并没有找到更合适的途径。

等到杠杆加不动,外部环境又是友岸外包的趋势,曾经配套全世界的产能,自然发生了过剩。

什么都过剩,包括高学历的年轻人。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也理解了当今的年轻人。无需讳言,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大家嘴上不说,很多中年人对年轻人是有腹谤的,觉得现在年轻人都怎么了,集体反资本、反市场,甚至反智力。

但深思之后呢,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崇尚市场经济,因为我们当年真叫做百业待兴,就连房地产的价格都是那么温柔可人。

记得我自己在一个强二线城市买第一套位置很好的婚房的时候,一平方大约等于我一个月工资,加上女朋友的收入再用上公积金贷款,不到六年时间,我们就还完了全部房贷,无贷一身轻。

现在呢,现在就算强二线城市不太好的地段,要买一套新房,平均工资也至少六个月才能买一平方,这等于什么,等于劳动价值贬值了六倍。如果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值应该是10个月到12个月,也就是说年轻人工作一年,才能买一平。不吃不喝了吗?所以安家就基本别想了。而且,即使不安家,仅仅找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恐怕都很难。

劳动价值贬值到这个地步,年轻人自然而然会去反对他们能够反对的一切。只有看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当今年轻人。

最后,要我说想在小地方上岸,这些名校毕业的年轻人们,首先要放弃的就是所谓的理想,油腻一点就能在县城安家。如果能在当地嫁娶进地方家族,在本地完全能做到岁月静好,当然,星辰大海就别想了。

话说回来了,就算留在一线,就能想星辰大海了吗?也未必吧。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功夫财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15/197847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