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专注力,这个时代最必要却又最稀缺的一种能力

前几天,跟朋友闲聊,他提出了一个困惑,“我们公司经常组织培训,其中也有一些很高阶的课程,听说价值不菲,但我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思维漂移,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联想出好多事,然后思想就飘走回不来了,这是因为我的脑子反应太快了吗?还是什么原因?”

我听完笑了笑,实在不想打击他。在职场当中,我们的学习更多是以致用为目的,学习到一个新方法,链接到实际工作中,并应用以解决问题,这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但如果思想飘走就回不来了,这不就是听课溜号嘛,哪里是脑子快,分明是不专注。

关于“专注力”,在《认知觉醒》一书中,作者周岭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通常我们做事容易分心走神,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太无聊,另一种是太痛苦。

如果我们觉得当下在做的事情太无聊,通常意味着这件事的难度完全在我们能力的“射程”范围之内,做起来得心应手,甚至游刃有余。长时间停留在这种状态,会觉得无聊以致于产生倦怠,会想要去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相信学生时代我们都干过“上课摸鱼”或“写作业摸鱼”的事,家长总是忧心忡忡,“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其实“不专注”的背后可能的原因是“都会做”,所以觉得自己不用听或者不着急做,于是频频在最后关头上演高能戏码。

第二种情况是觉得当下做的事情太痛苦,痛苦可能来自多个方面,比如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或者能力不足无法支撑梦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眼下的事情让人感到痛苦,会想要去追求轻松舒适的事情

公司组织培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第一,员工是被要求参加的,并不是出于“内驱力”学习;第二,培训的内容是公司希望员工提升的,而员工现阶段也许不具备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习的过程可能会有点吃力,所以出现了思维漂移。

无论是“太无聊”还是“太痛苦”,这都不是太好的感受,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当面对困难时,会不自觉退回到“精神舒适区”。所以,当我们觉察“专注力”不足,不妨审视一下,自己是“都会做”还是“听不懂”。

不过话说回来,缺乏“专注力”的确是阻碍我们高效学习、高效工作的重要因素,经常性的分心走神会造成拖延和低效,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走神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呢?要么沉浸过去,想那些已经发生改变不了的事情;要么担忧未来,迷茫着看不到方向,焦虑着能力配不上梦想;还有呢,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俗称“白日梦”;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活在当下”。

然而,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或发展,最需要具备的就是“专注”,该怎样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呢?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当我们对当下的事情感到无聊时,说明我们处在“舒适区”,应该提升难度;而对当下感到焦虑时,说明处于“困难区”,应该继续提升能力。

这样反复交替就能够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更加专注沉浸其中。当我们专注于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难度,但又可以通过能力来完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拉伸区”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缺乏“专注力”的时候,先别急着担心,探寻一下自己现在处在哪个区域,然后通过调试“能力”与“难度”的平衡,试着找到自己的“拉伸区”。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来结尾,也许你早就听过,如果你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也就理解了“专注力”的意义。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情绪力研习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16/154626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