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周恩来病危时说出毛泽东一个惊天秘密

点此看大图片

宁都会议是毛泽东与周恩来交恶的开始。(网络图片)

中共党魁周恩来早年出道时是共产国际的秘密特工,1924年回国后为中共建立了庞大的情报体系,是中共特务祖师。周在临去世前,曾急急召见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说出了毛泽东当年在重庆脱险的惊天秘密。

周恩来病危前急召罗青长

大陆媒体报导,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来的体温升至38.7摄氏度,他突然提出要见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于是,值班人员依照周恩来的吩咐,派汽车把罗青长接到医院。

周恩来用微弱的声音说着,要罗青长不要忘了〝还在台湾的两位姓张的朋友〞……罗青长回忆,根据以往周恩来的交代,他指的是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曾任重庆宪兵司令的张镇。

张镇暗保毛泽东重庆脱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美国政府当时的对华政策,美国总统特使兼驻华大使赫尔利对蒋介石施压,要求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据作者张戎在《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的资料,对于蒋向毛发出的三道邀请,毛原本就根本毫无和平诚意,又惧怕蒋介石会对毛下手,找借口推掉了头两道邀请。同时,斯大林强迫毛泽东去重庆,并告诉毛他的性命不成问题,由美、苏两家担保。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再不去重庆就十分被动,于是给赫尔利去电,要求美国在谈判期间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当时曾有人向蒋介石建议扣押毛泽东,然而,就在蒋介石准备豁出去做〝此事〞的时候,他又犹豫起来了,在10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打消了扣留毛泽东的想法。

当重庆谈判有了结果后毛泽东准备返回延安。当时共产党有情报说国民党系统中已经有人称,愿以自身性命去换毛泽东一死。

周恩来得知后,要求时任国民党宪兵司令的张镇,确保毛泽东的安全。当时毛泽东正在参加张治中举行的晚会,张镇立即表示,宪兵司令的汽车安全,晚会后,让毛乘坐他的车。

第二天,张镇又进一步加强了警卫工作,凡毛泽东的任务活动都由张镇亲自布置警戒。10月10日下午,国共和谈协定在梅园签字,张镇得知毛泽东第二天要飞回延安,便赶紧布置警戒,并亲自护送毛机场。毛才得以返回延安。后来,周恩来曾多次提到张镇在重庆谈判时,〝立了一大功〞。

虽然张镇在重庆谈判期间一时帮了毛泽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向蒋介石效忠。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前夕,张镇回到湖南老家,准备带家眷去台湾。时任湖南省主席程潜见到张镇后,要他将宪兵部队拉到湖南,并暗示要他参加湖南和平解放。张镇说:〝你的意思我明白,老实说,你们的情况我也知道一点,你们怎么打算我不管,蒋总裁对我个人是有恩的,现在,我只有跟着老头子跳海了。〞

不久,张镇率宪兵部队撤至重庆,后乘飞机飞往台湾。

张学良发动西安兵变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西安发动了扣留蒋介石的兵变

九评共产党》一书指出,越来越多的资料揭示出,西安事变前夕杨虎城、张学良身边已聚集了许多共产党的特务。地下党员刘鼎,经宋庆龄介绍到张学良身边。而杨虎城的身边,夫人谢葆真直接就是共产党,在杨的军政治部工作。后来官至外交部副部长的共产党人王炳南,当时是杨公馆的座上客。正是他们这些杨、张周围的许多中共党员直接策划了这次兵变。

中共善于搞策反情报直达蒋介石身边

实际上,周恩来为中共建立情报体系,康生、陈赓、李克农等都是其手下的特务干将。

九评共产党》披露,钱壮飞、李克农和胡北风当时被称为地下工作的〝前三杰〞,他们都受陈赓的领导。

钱壮飞任国民党中央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和亲信随从,中华民国政府军第一、第二次对江西的围剿决策和情报,钱壮飞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信函,经李克农亲自送至周恩来手中。

1930年4月,表面上由钱壮飞率领,实际上由陈赓领导,用国民党中央调查科的证件和经费,在东北建立了一整套明属国民党、暗属共产党的双重特务组织。

李克农亦曾打入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部担任译电员,中共保密局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的急电就是被李翻译后由钱壮飞送给周恩来的,免除了被一网打尽的下场。亲共的杨登羸担任国民党中央调查科上海特派员,中共认为不可靠的党员,便让他去逮捕和处决。

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共情报战线直达蒋介石身边,国防部作战次长、掌握国民党调动军队大权的刘斐中将竟是中共地下党。在被调动的军队自己还不知道时,延安就已经得到情报,并据此而拟好作战计划。

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和亲信随从熊向晖,将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的计划通报周恩来,以致胡宗南打进延安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周恩来曾经得意的说:〝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就已经看到了。〞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新唐人记者汪成骞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218/37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