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何清涟:中共对美国发动网络战 鹿死谁手?

—从Google事件看中美“网络战”的前景

1月13日Google声称无法接受中共政府的审查要退出中国市场以来,中共的“互联网自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1月21日美国务卿希拉里的演讲,将技术和网络安全领域的争端提高到基本自由价值观的层面,表示美国“支持一个允许全人类平等享有知识和思想的互联网”,并要求对Google受到的网络攻击做透明的彻底调查。而中共则开始调整有关Google危机的报道口径,官方媒体已经把Google公司撤出中国大陆的威胁,说成是“美国政府搞出来的政治阴谋”,《环球时报》更是以“世界”代表自居,发表的社评标题是“世界不欢迎‘白宫的谷歌'”。

        不少观察人士认为,美中双方略带“冷战”色彩的讲话,标志两国之间的网络战升级,中美两国之间,网络监控与反监控将成为未来的主题。     

        2009年上演的美中“网络口水战”
 
        其实,美中两国之间开展网络战已不是个新话题。随着中共黑客入侵各国电脑的消息日多,美、英两国于2009年6月下旬先后正式宣布要与俄、中两国打“网络攻防战”。五角大楼当时宣布成立“网络战司令部”,负责监督和保护美军的电脑和网络系统。从美英两国宣布的内容来看,其网络战的着眼点主要是军事方面的防谍。
 
         中共方面并未忽视美国释放出来的信号,美国发布《关于美国获得和使用网络攻击能力的技术、政策、法律与道德问题》这一报告之后,中共政府一直在研究如何对付网络战。《解放军报》于2009年8月6日发表“网络颠覆:不容小觑的安全威胁”,文章起篇就将上述文章称之为美英的“网络战宣言”,体现了外来势力试图“网络颠覆”中共的阴谋,然后声称网络攻防关系到“国防安全”。谈到中途话锋一转,将网络监控这种剥夺公民言论自由的鬼域伎俩,披上了“保护国家安全”的金色外衣,重点放在对内防控而不是对外攻防。
 
       严格说来,2009年美中双方的宣告都只能算是“狼来了”的警告。比如美国这篇所谓“网络战宣言”,通篇看来,与其说是一份成熟的网络战研究报告,还不如说是美国从技术、政策、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着眼,指出美国自身在网络防御方面的弱点的报告。美国《国防》月刊7月号发表文章,批评这篇报告对攻击性质和影响缺乏明确的评估。
 
        不过,这次美英两国与中共确定的“网络战”的战争目标完全不同,所以虽然算是发了宣战动员令,但本质上只能算是一场口水仗。
 
        “网络战”双方的优势与劣势
 
         Google事件之后,中美双方的一系列互动可以看作“网络战”进入 舆论造势阶段。本节且分析双方这次网络战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与2009年不同的是,这次双方“网络战”的目标达到了一致:希拉里的讲话阐明了美国开展网络战的目标是捍卫言论自由并促进人权进步;中共政府的理由则仍然是“主权高于人权”的延伸版。二者之间是互联网的控制与反控制“战争”。只是这次中共政府要捍卫的主权并非领土主权,而是控制言论扼制本国人民人权的强权。这样一来,中共政府在道义上落入下风,既不容易调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无法动员欧盟国家及美国国内反战力量成为“统一战线”。
 
         先说国际舆论。从哥本哈根会议开始,自我膨胀的中共不断挑战国际社会的道德底线。
 
Google宣布不堪忍受中共的审查将退出中共市场以来,国际舆论几乎清一色表示支持与赞赏。尽管人们清楚知道Google此举并不能迫使中共政府改变其控制言论的恶行,但人们乐于见到专制铁幕被撕开一条裂缝。人们内心期盼美国政府对Google事件有鲜明的表态与支持。希拉里的演说可说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再说中共自家内部。中国人对中共控制言论的恶行早有不满,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的“世界舆论研究网”的一份调查表明,71%的中国人认为人民应当有享受互联网自由的权利。国内民众对中共控制舆论的愤怒蕴积已久,所以中共无法象当年南斯拉夫炸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那样,调动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民族主义情绪。就在Google声明发出当晚,不少媒体人通过评论表达了他们对Google的支持与赞赏,《南方都市报》与《信息时报》对Google事件做了大幅报道,嘲笑“非法献花”与同为搜索引擎的百度。尽管这种舆论倾向只表现为13日当晚的“一夜反抗”,第二天即在党的控制下回归“正轨”,但从中可窥人心向背。
 
        美国务卿希拉里发布讲话后次日,美国驻中共使领馆在北京、广州、上海等三地举行电视座谈会,邀请中国各地网络活跃人士讨论网络自由等问题。尽管参加者都知道参会之后将进入政府黑名单,但还是有40余位人士与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共政府这次获得的唯一支持均来自“五毛”。即使是充满爱国主义情绪的青年人,这次也在爱国主义情绪与拥有更多表达权力的渴望之间左右踟蹰。
 
国际社会对中共黑客怨气集结
 
        近两年,不少国家都受到网络攻击。对这些网络攻击来自何方,结论越来越趋于一致。2007年8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据德国情报单位透露,来自中共的黑客利用木马程序,大规模入侵德国政府的电脑,意图窃取机密。同年,美国五角大楼发生1500多台电脑被迫关闭事件。加拿大电脑安全专家罗贺辛斯基(Rafal A. Rohozinski)经过2年的调查发现,造成近两年内全球103个国家至少1295台政府和民间机构计算机遭到渗透的间谍网络“鬼网”,几乎全部设在中国大陆,而“鬼网”是由中共政府资助的。罗贺辛斯基表示,“鬼网”的运作很像是中共一个更大的网路情报工作的一部份,进攻者特别感兴趣的是达赖喇嘛及其对中共的政 策以及自由西藏运动。目的是压制或阻挠反对者。2009年11月19日,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共军力发展的新报告,其中谈到美国国防部网站所遭受的攻击次数,已从2007年的4.4万起增加到2008年的5.5万起,2009年可能突破9万起。这些攻击的一个重要来源地“很可能”是中国大陆。
 
         Google事件发生之后,各种有关中共黑客的消息充斥媒体。至今已有如下媒体对此报道:德国《明镜》周刊发现,30多家外国在华大企业的网络不断受到黑客攻击,这些攻击被网络安全专家称为“曙光女神”行动,是来自中共的进攻。《华尔街日报》陆续报道了美国律师事务所、瞻博网络受到与谷歌同样的网络攻击的消息。印度也宣称,中共黑客试图攫取印度政府的信息。
 
美中双方真的准备好了吗?
 
关于网络战的可怕破坏力,这几年已被渲染得够多了。但真要打一场这类战争,中美双方真的完全准备好了吗?先来看看双方各自拥有的优势与劣势:
 
尽管中共这些年在网络监控与网络攻击等方面的技术已成强项,但从中共在金盾工程的建造当中需要大量依赖外国技术,尤其是美国技术这点来看,中共的IT业应当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共自己也无可奈何地承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网络的 技术制高点,控制着网络的连接权、话语权,因此在网络渗透和颠覆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只要美国下定决心,制订相关法律,将本国公司对中共的技术转让与输出限制在对互联网的“道德使用”范围内,中共在技术上的落后显而易见。
 
美国提出的“互联网自由”,将技术和网络安全领域的争端提高到基本自由价值观的层面,明显占有道德优势,在舆论上比较有利。但真要开战,美国却有两大劣势:
 
          一是对国内资源的动员能力明显逊于中共。专制极权的中共政府可以用“国家利益”的名义集中一切资源,并利用媒体宣传引导甚至制造民意。而美国是个民主国家,利益多元化,政府根本不能以国家利益的名义集中资源并制造民意,甚至无法将民意支持长期凝聚于一件事情之上。一旦某件事情耗资巨大而功效不显,面临的批评将如潮水涌至。即使就在Google事件引发中共黑客讨论,舆论对中共政府批评指责之时,代表美国300多家军工企业的19个游说团体还在积极活动,希望奥巴马政府能够放松对华武器出口的管制。
 
    二是与欧盟国家的协调行动非常困难。“冷战”结束之后,苏联的威胁消失,希望美国失去世界领导权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老欧洲”之梦。尤其是当中共以“订单外交”作为牵制欧洲的筹码之时,欧洲更是有自己的利益盘算。所以,除了中共的黑客攻击造成更大的破坏性事端,比如对某个行业或某个欧洲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之时,欧盟才有可能与美国协同行动。在目前这种骚扰性的黑客攻击面前,欧盟国家虽然怨言很多,但要与美国同仇敌忾,与中共打一场“网络战争”,恐怕法德两国还没下这个决心。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0131/15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