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学 > 正文

留学中的孩子第一次买别墅,老人们激动不已

 

 

人是最容易激动的动物。但是像我们这些从大洋彼岸飞来探亲的老人,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引发激动的神经细胞早已由年轻时的“鼎盛”逐渐走向衰退、衰老甚至衰亡,一般情况下,遇事比较冷静、看淡,很多时候是激动不起来的。可是不知怎么的,许多老人踏上这块陌生土地后,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碰啥啥稀罕,见啥啥新鲜,更爱聚到一起,交流与热议听到、碰到的新鲜事儿。这个说,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兰天碧水了;那个说,没想到,孙儿刚来,就能同当地孩子一样享受免费教育……也有的谈及留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学术气氛、科研成果、应聘面试等话题,让大家分享一下甜美的精神大餐。

这天晨炼时,周老先生带来的信息更让“步友”们惊喜不已:他很快就要搬家了,搬进儿子新买的房子里!新房就在大学城附近的别墅区,分别在即,他诚邀这些虽然相识不久但已难舍难分的老友们到他的新家“聚聚”。

“老周孩子买了别墅了! ”这一特大喜讯不仅来得突厄,更令人难以置信:老先生的儿子还在上学,儿媳在餐舘打工,两家的老人又都是老实八脚的工薪族,哪来的钱买这人们心目中髙不可攀的别墅?买房子的首付款就要好几万美元呢!原来排成一线的散步族立即乱了队形,纷纷向周老先生围拢,由衷地致贺之外,也满有兴趣地问这问那。许多人都没有见过别墅是什么样子,更想借机探得一些正在上学的留学生购买别墅的奥秘,对周老先生的邀请,无不欣然应允。

探 密

聚会这天,风和日丽。赴会的汽车,如一叶轻舟,在满眼绿色的海洋中游弋向前。驾车的是张老先生的儿媳,见了老人们,一口一个“叔叔、阿姨”,老人们也就亲切地叫她“闺女”、小菁(化名)。小菁颇带歉意地对大家说,本来安排我先生来接你们的,因为试验室有事脱不开,打电话把我从班上叫了回来。我的车开的不够好,叔叔、阿姨多多担待啊。

“怎么,星期天也不休息?”一位被步友们戏称“快嘴”的阿姨惊讶地问。

“一直这样----周六、周日,我们很少休息的。”

“干嘛搞的这么紧张?”

“您没听说过吗,来这留学的,都要八年抗战,不紧张不行啊。”说这话时,小菁脸色挂满笑容,没有丝毫抗战那紧张疲惫的样子。她还颇自豪地告诉大家,为了多挣一些钱,同时找了三个打工的地方,中午在中餐馆,晚上到日本餐馆,还做了一个“家教”。

“一天紧紧张张地跑几个地方,累不?”

“两家餐馆都不是天天有活,家教也不是天天去,一天跑几个地方的时候不是很多。”

“那也够累的呀!”快嘴阿姨紧接说。

“要说不累,那是骗人的。”小菁语调变得有些沉重,“餐馆打工是紧张活儿,有客人,在大堂招呼客人;客人走了,还要到厨房帮着理菜、洗碗。我们这些城市女孩,缺乏锻炼,开始那阵子,一天忙下来,全身骨头都要散架了,两条腿肿得明晃晃的,躺在床上,伸也不是,屈也不是。”

“累成这样,还不歇歇?”

“想是想着,舍不得呀。”

“舍不得什么?”

“花花响的美金啊。”小菁脸色又开朗起来, “美国就这条好,干活就给钱,不拖不欠的。”

“能给我们透透,一天能挣多少?”

“对你们也不用保密,”小菁说,“打工主要靠挣小费,吃饭人少时,一天三、五十元(美元,下同),人多时,也可能挣上百二八十的。”

“啊—,这么多?”快嘴阿姨满脸惊讶,“顶上我一个月的退休金了!”

小菁说,餐馆打工,还有一个好处,每天卖不完的食品,老板总叫我们打包带回家。这也省了一笔生活费呢。这几年,这就样,这挣奌那省点,攒了一些钱,加上孩子他爸的奖学金可以省下点,学校有时还发点科研奖金。

“你们买房,两家老人没有贴补点?”

“他们都想帮点的,我们没要。”

“为什么?”

“家面还有兄弟姐妹,有的本科、研究生毕业了,没房子住,都向老人伸手呢。”

……

“快嘴”阿姨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善于在他人的不经意中顺藤摸瓜,揭开闷在心头的谜底。应邀那天,老周回答大家提问时曾经说过,买房的首付全是孩子自己打工挣得的,当时大家还都不太相信,就凭打打工能攒下钱买别墅?如今听小菁这么一说,方知老周所言不虚:应邀老人的孩子,大多都有周末、假期到餐馆打工的经历,收入与小菁说的大体相同;老周儿子来美留学好几年了,拿的全额奖学金,儿媳又是拼命三郎般地全职打工,几年攒下来,应该足够买房的“首付”了。对眼前这位面皮白嫩、身态单薄却能如此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女孩,叔叔阿姨们又多了几分敬佩和爱意。

人们还从小菁的嘴里得知,在这里上学的留学生买房的,不只他们一家。

惊 见

开发区是从原始森林中剜出的一片地:四周是望不透的髙耸林墙;一栋栋别墅之间,保留着一行行、一株株郁郁葱葱的大树;几位老人在自家的绿地上精心侍弄自己的花草蔬果;不远处,几台挖掘机、装载机以及一拨一拨的建筑工人继续紧张地忙碌着。

小菁的车渐渐慢了下来。指着前方不远的一位园耕老人说,她的女儿也是中国留学生,去年刚毕业,在这买了房子。她又指了路边的另一栋房子:这是某某家的,买了就出租了,自家仍住大学的廉价公寓……

说话间,汽车在一栋还在散发浓浓砖瓦土木香味的二层楼前停下了。老周俩口满脸喜气地迎了出来,先是领着大家浏览一番开阔优静的前庭后院,接着打开正门邀众人入内参观。

还没进屋,迎面扑来的“金碧辉煌”就让大家吃了一惊:金黄铮亮的硬木地板,蜿蜒而上的旋转楼梯,花团锦簇的门厅吊灯,洁白无尘的四壁内墙,上下左右交相辉映,令人有如临“金鸾宝殿”的感觉;脚下一尘不染的地板、地毯,更让人不忍下脚,尽管主人一再劝阻,仍然情不自禁地脱下鞋子,轻声慢步地走了进去。

穿过门厅、客厅,眼前出现了“从没见过”的大屋。这大屋是厨房、早餐厅、正餐厅、起居室四室联体,中间没有隔断,加之从底到顶的巨扇玻璃窗,家具又尚未置齐,使大屋益发显得宽敞亮堂。有位步友逗笑道,这房子可以跑马射箭了。

二楼,四间卧室。最吸眼球的是主卧室,设有由四个“功能区”:卧室、卫生间及两个贮衣间。室内净面积不下50平方米。仅这个就让住惯了10几平方米 “大卧”的叔叔阿姨们惊叹不已了。再走进卫生间,3盏60度灯泡照明的梳妆台,尤其那能够涌泉、造浪、泡沫隐身的浴缸,更让这些没见过“世面”的“老杆” 们大开眼界,有的感慨道,做梦也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孩子就能住上这样好的大房子!有的打趣说,这么大的房子,打扫卫生,也够愁人的!

勾 忆

一路惊见,激动难已,直到品茗入席时,老人们仍然议论纷纷,情不自禁地勾起对国内住房的回忆与。

这班以囯内“髙知”为主体的观房团,从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说到自家下裂上漏的草房,从参加工作后的“单身宿舍”、“家属宿舍”、“廉价福利房” 一直到现今的“商品房”,这些踏着共和国住房四部曲走来的老人,有的老少三代五六口人挤住一间小房,有的“筒子楼”的狭窄走廊上摆满了煤球、煤块、煤炉、及各种杂物,有的几十人、上百人共用一个厕所,有的至今仍然每周一次去挤下饺子般的公共澡塘……

拜托改革开放,拜托房改,在座各家的住房状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搬进了比较宽敞的新楼,大多有了一户独用的厕所,也可以在自己家里“淋浴” 了。但这十来户老人家的房子,多是“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最大面积(包括墙体、阳台、楼梯、走廊等的“建筑面积”)没有超过100平方米的,而且多和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同住,有的更四世同堂。一位经常在“上面”走动的老人,大体观测了周家新房的面积,说道,这房子,比我见过的那些省、部、军级领导的房子还要大。

一个在校生家庭,依靠自己打拼买了省部级髙干才能住得上的大房子!这一比,当即把老人们走进大房后一波又一波的激动推向一个新的波峰……

后 语

应该说,这栋让我们激动不已的“大房子”,与后来自己孩子家以及耳闻目睹的许多大房子相比,既难以称大,也算不上有多豪华,为这样一栋“稀松平常” 平常的房子激动,未免少见多怪,幼稚可笑,但这确实是我们这些生来乍到的老人们的真情实感。人,最易激动,也很健忘,笔者也概莫能外,今天之所以不顾落笑,旧事重提,也就是为了留个"忘却的纪念"。

责任编辑: 紫薇  来源:郑绅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1103/14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