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梁辛:[江泽民]“重要讲话”及其他

当前听惯了的媒体上把某些领导人的发言或即席讲话称作“重要讲话”,不免使人联想起“党八股”的味道。偶尔为之,也不足为怪。但是每次开口均冠以“重要”,则显示不出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过是官样文章而已!本来,重要与否,应由听众和读者来判断,受众从内容中自然会分辨和理解,无须媒体居高临下代为拔高。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毛主席一生的许多著作和讲话,无一被打上过“重要”的标签,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连“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没被媒体强调为“重要讲话”。至于在文革时期,红卫兵们把他老人家的每句话都当成“最高指示”,那是非常时期的狂热表现,只是一种歌颂形式,不足为训。
 
邓大人也有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讲话,包括“南巡谈话”,也都没有被冠以“重要”二字发表以示尊重。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却远超过媒体舆论的并报道规格。
 
“重要讲话”的始作俑者,似乎是出现在江核心身上,后来扩充到政治局常委们。只要某领导人一开口,无论是什么场合,讲的什么内容,一律冠以“重要”二字,形成一种规格。就连胡锦涛在常委内任副座时,去越南参加盛典的即席致贺词,也被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为“重要讲话”(也许对外广播的英文稿未用“重要”冠词)。给人的印象是:到国外还显示大国姿态,居高临下,忘记邓小平说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教导。当然,这不会是胡锦涛本人的意思,实在是媒体在帮倒忙。
 
后来滥用“重要讲话”之风波及下层,一般单位的领导人也乐此不疲。如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同志,生前在全社大会上的总结发言,登在社内刊物《前进报》头版头条时,竟也称之为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我曾问过一些记者朋友和已退休的中宣部老同志,这种文风怎么产生的?他们大多对此类官样文章不感兴趣,明知其不可取,却不得不遵照上面规定的套路写。有的则是编辑在作标题时突出的,如“新华社美国匹兹堡925电”:《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与会的其他成员国领导人也在会上围绕议题发表讲话”。对照之下,岂非明显强调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居高临下的态势么?把在国际会议上的“致词”,说成“重要讲话”,忘记了我们一向提倡的“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国情特色。这还不错呢!当初蒋介石还动不动就“训话”呢!其实,蒋只是他对自己的部下和学生,顶多是在党内训话;他还没有资格对民主人士和老百姓“训话”施威。现在我们号称人民共和国了,提倡人格平等,反对封建传统。尤其对外不卑不亢,韬光养晦。对内也应谦虚谨慎,尤其不应突出个人。毛主席早就提倡“反对党八股”,他的继承遗志者们难道忘干净了么?
 
还有一句常用的套话和废话:我们要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难道意味着还另外有一个“以+++为领导的(地下)党中央”么?人们从来不说“以奥巴马为总统的美国政府”,“以李明博为韩国总统的大韩民国领导人”,“以金正日……”,因为那是众所周知的事。中国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声明呢?这充分表明:即使是官方媒体,也心虚得很,只能照“规格”办事,不能越雷池一步。岂不悲哉!
 
上述意见,作者本着“知无不言”精神,首先发给“新华网·论坛”的博客上,以期引起有关方面注意而有所改进。尽管该网站标榜“文只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但还是以“内容有不适当的”而拒绝登载。现在只好发表在有尊重言论自由的地方了。          
2009/10/12北京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1014/14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