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娱乐评论 > 正文

南方周末 当《建国大业》巧遇《大江大海》

作者:
龙应台与韩三平
当《建国大业》巧遇《大江大海》
 
 
一个是大陆中影集团老板,一个是台湾作家,韩三平与龙应台,本不相干的人,却因1949而“巧遇”,基于同一段历史,前者导演了《建国大业》,描摹共产党如何夺取政权,后者写作《大江大海 1949》,讲的是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如何根植台湾,重塑价值。
 
《大江大海 1949》我还没看到,《建国大业》我看过,也听到很多评价。
 
有人说这是近年来难得的将主旋律成功商业化的电影,有人说在电影技术上无可挑剔,更多的人是基于明星们集体出场而走进影院。
 
目前,大陆正在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一些人看来,无论韩三平的电影如何将领袖人物个性化,都不能否定,这是原有文宣模式的改良,更是胜利者的“高歌”;无论部分国民党人对龙应台新书有多大意见,都不能否定龙应台对台湾60年变迁进行判断的独特价值。
 
我没有看到龙应台先生的新书,但基于其一贯立场,和相关书评,我对龙先生传达的观念很有兴趣,比如,两岸领导人应该向当年死去的几百万人表达歉意。
 
我一直赞同这样的观点,对内战,我们应抱有的态度绝不是喜剧。无论当年的共产党领袖如何兴奋,无论蒋氏父子如何沮丧(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都不能掩盖几百万中国军人沦为炮灰的历史真相。
 
今天的国共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否认,三年内战是无比巨大的人间悲剧,亦不能只抱“胜利”和“失败”的心态,多少要表达慈悲为怀。
 
除此之外,对大陆来说,想通过《建国大业》等类似影片,凝聚人民爱国之情,但一个清楚的道理是,如果不鼓励人民有基于不同立场的对国家的爱,爱就会大打折扣。
 
顺便举一个例子,今天乘坐出租车,我问司机,有没有去看《建国大业》,他说上一次看电影是十几年前了,说着说着,司机打开了音乐播放器∶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张明敏悠扬的歌声把听者带入1984,这个北京司机显然沉浸在记忆里,张明敏歌曲之后是侯德健《龙的传人》,我们同时跟着音乐唱。
 
我们爱这个国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由全世界最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来领导,而是因为中国是我们先人以及自己埋葬尸骨的地方,是因为人民赋予我们生命和成长经历,是因为我们强烈的乡土之情。
 
遥望1984,当年“爱祖国”,不仅超越了刚刚结束的阶级斗争,也超越了共产党与国民党。
 
再回到韩三平与龙应台,我相信,两个人都是两岸精英中的精英,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在自己体制所给予的空间中,将才情发挥到极致,两者不同点是,他们被给予的空间大小不一。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两条路线之争”可能并不明显,建国大业完成之后的大陆和台湾,是真的存在“两条路线之争”,但两党究竟该如何反思自己所走路线,其实都有空间,在60周年的当下,任何一种到位的反思,都会激起民众的认同,而不是相反。
 
今天(9月21日)上午,一队队飞机飞越北京上空,作为国庆阅兵预演,10月1日,坦克和士兵也将跨越长安街,我很关注这些硬实力,但我更希望人民的内心中有真正的自信和坚强,执政者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大江大海 1949》,也应该让两岸精英阶层都来读一读,并大声表达观感。

(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922/14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