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古代五行学说给人们的启迪

 5Xing090904

【新三才首发】茫茫的宇宙奥妙无穷,千变万化。为什么说人体也可以视为一个小宇宙?为什么它和整个的大宇宙是相通的?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要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办事?我们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可以找到答案。本文试就对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认识,谈几 点个人的体会。
  
五行学说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有个性,也有共性。我们的祖先就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共性。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的,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属性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
  
五行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是相生与相克关系。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循环无尽。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
  
我们可以这样通俗的讲,“木可以燃烧,故木生火;木燃烧之后变成灰土,故火生土;土中有金属矿物,故土生金;金可溶化成为液体,故金生水;树木需要水分才能生长,故水生木;木的根可深入土中,所以木克土;土可将水填为平地,所以土克水;水可以将火灭掉,所以水克火;火可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金可以作成刀斧斩伐树木,故金克木”。
  
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生我”:水生木,“我生”:木生火。同样,在相克的两个方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 以“木”为例,“克我”:金克,“我克”:木克土。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我们知道,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万事万物的平衡,协调。因此,宇宙中的规律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生不息,循环无尽。
  
五行的相乘相侮关系
  
五行在相生相克的基础上,还有相乘和相侮关系。相乘就是当克行处于太盛,太强状态,或者被克行又太偏衰,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它所克制的一行就会偏衰,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克行处于衰弱的一行,或者被克行又太强,克行无力对其所克的物质进行克制,也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这种相乘、相侮,也就是它其中的某一行太过或太衰,造成五行之间的失衡。但是,从整体来说,它会产生一种自行调节机制,又达到新的平衡。
  
以“火”为例,“火”行过强,火克金,则火对“金”克制过盛,而导致“金”行偏衰。金克木,“金”行的偏衰就会减轻对“木”行的约束,为此,“木”行偏盛。木克土,“木”行偏盛,加强对“土”行的克制,“土”行被克制过强而偏衰。土克水,又会引发对“水”行的约束减轻,从而导致“水”行偏盛。水克火,“ 水”行偏盛就会把过强的“火”行压制下去,使它趋向正常。
  
相反,若“火”行不足,引发“金”行的偏盛,“金”行的偏盛则使“木”行受克过度而偏衰,“木”行偏衰则会引起“土”行偏盛,“土”行偏盛则克“水”过度而使其偏衰,“水”行偏衰则减轻对“火”行的克制,从而使“火”行由不足复归正常,又达到了新的平衡。
  
自然界之中,正是由于五行的这种生克关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才能循环不止,生生不息。五行学说,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它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用现代化的系统论观点来说,我们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一种最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的特性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土”敦厚、滞重,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像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说明各种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
  
自然界与五行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归纳在五行之中。自然界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时令:春,夏,长夏,秋,冬


方位:东,南,西,北,中


气候:风,暑,湿,燥,寒


发展过程:生,长,化,收,藏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如:时令的春,夏,长夏,秋,冬,和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为什么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春天来到,万物萌生,与“木”性相同,一片青绿,青色归属于木。夏季气候炎热,昼长夜短,为一年中阳光最充足、最明亮的季节,如同播火,与火性相类,火是红色的,赤色归属于火。长夏之时,暑热多湿,正是万物果食生长的时期,与土性相应。此时,长夏万物由绿色而渐渐变为黄色,便将黄色归属于土。

秋季秋风萧瑟,万物雕零,与金相似。霜降时下,地色变白,便将白色归属于金。冬季冷气袭人,冰封大地,万物蜇藏与水性相合。而冬季是一年中昼短夜长、光照最弱、最暗的季节,便将黑色之物归属于水。
  
人体与五行
  
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的统一整体,五脏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分别具有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似的属性。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人体的协调,平衡,稳定状态。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各种生理活动都与五脏相联系的,人体的五官,形体,情志等等与五行都有一一对应关系。人体脏腑之间就是通过五行机制这种协调平衡的关系,以达到保持身体的平衡,身体平衡也就是身体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体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脏 :肝,心,脾,肺,肾


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血脉,肌肉,皮,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天人合一”与五行
  
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一样,都是与自然天,地,阴阳之气相互感应的产物,即所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而化生万物”。所以,中国古人特别讲究“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它的思想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从自然界与五行的关系,以及人体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关系,就是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五行相通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体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一相通的对应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都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这个机制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人体和自然相通的“桥梁”。
  
什么是自然?什么力量控制着九大行星的运转?为什么一年四季是那样的分明?为什么有白天,黑夜,日出,日落,涨潮,退潮?人类能控制九大行星的运转吗?凭人类的智慧能做得到吗?人类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规律?等等。我们从古代的五行学说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中国自古以来,相信遵守“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溶合,相依相存。自然给人类恩惠,人类尊重自然,也就是人类尊重自己。破坏自然,也就是破坏五行之间的平衡,协调,破坏人体和自然相通的“桥梁”,人体本身也失去平衡,协调,人就要生病,遭难,天灾人祸。

我们说:大自然本身就是神!我们要感恩人类生存的大自然的环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人类本身。

责任编辑: 陈柏圣  来源:新三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905/14271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