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WSJ: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回升的玄机

作者:
自去年10月,中国财政收入出现近年罕见的负增长以来(同比下降0.3%),直到今年5月才实现了同比4.8%的正增长,在经济放缓、企业效益下滑的背景下,这已实属不易。但财政部7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高达19.6%

尽管财政部没有公布6月份当月的分税种收入数据,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由于财政收入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滞后指标,如此反常的回升料定不是经济出现了大规模复苏现象。

以 5月份的数据为例,尽管财政收入实现了4.8%的正增长,但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下降了4.7%和8.9%。二者是与企业效益联系最紧密的税种,而且按照2008年的税收情况,其在总税收中占比分别为22.4%和20.6%,合计约为43%左右。所以,如果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仍然保持双降,财政收入如此大幅度回升便不具有可持续性。

财政部对此的解释是,5、6月份清理补缴去年欠缴的收入等增加了一些一次性收入;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费税,且近月成品油销量增加带动消费税大幅增长,提高卷烟消费税增加了部分收入;各级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也促进了相关收入增长。

这个解释恰恰验证了目前财政收入大幅回升的不可持续性。比如,成品油税费改革后燃油消费税的收入属于专项收入,不作为经常性财政收入,中央财政不能用于安排本级支出,只能用于转移支付。即使实现了快速增长,也要返还给相关部门作为取消养路费、运输管理费等收费的补偿。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尽管消费税同比增长了63.1%,但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收入因素,实际增长仅为7.4%。而且,消费税本身就是一个小税种,占总税收比重仅为4.7%左右,比个人所得税还低。即使其大幅度增长对整体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力也很弱,而且因为是中央税,所以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无济于事。

对于非税收入来说,早在今年1月24日,财政部就下发了《关于深化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对经清理整顿后继续保留的行政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等非税收入,实行国库集中收缴。这项改革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最迟也不能超过2012年。

在通知下发后,非税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直到今年5月,非税收入才集中飙升。主要是因为于今年3月启动的地方债发行并不顺利,发行利率不断上升而且在二级市场也乏人问津,许多都是零成交。7月10日,财政部还将原定于13日发行的地方债发行招标延期进行。而且,国债市场上周也出现了流标现象。这说明在股市和房市火爆的情况下,再加上投资者对收紧流动性的预期,国债和地方债市场均遭冷遇。为了控制成本,中央强迫地方政府必须另辟蹊径开源节流。因此,才出现了5月份以来非税收入的快速增长。

但非税收入的来源值得探究,尽管现在还看不到具体的数据。目前财政收入中列支的非税收入主要是一些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仅为10%左右,并不包括土地出让金这样的“肥肉”。如果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内管理从而增加政府的非税收入,让地方政府的真实财力透明化,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自然是好事,但会遇到地方政府的强大阻力。

鉴于地方政府不会贸然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非税收入,如果地方政府想增加非税收入,它们或者可以将原来预算外的行政收费等划拨到预算内的非税收入里,或者可以加大预算内行政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力度。但不管怎么样,如果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没有改变,如果不把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内管理,非税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只是地方政府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其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低迷时财政收入却大幅度增长无论如何都值得警惕。

责任编辑: 沈波  来源:华尔街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715/13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