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揭秘北京奥运《看不见的北京》台湾面世

大纪元记者冯长乐台北报导)正当京奥口号“One World One Dream”喊的震天响,京奥粉墨上场。在浮华的背后,真实的北京,隐藏着多少牺牲与逼迫,多少流离与破坏,多少放弃与失去?什么是看得见的北京?什么又是看不到的北京?作为台湾人又要如何看待京奥?由两位关心大陆人权问题的年轻女写手阿泼、胡慕情共同撰写的《看不见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梦想》新书问世后,得到台湾和海外华人关注。

北京奥运到底是谁的世界?又是谁的梦想?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国维权、异议人士遭受迫害的描述,试图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在中共一面倒的颂赞恭维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追求和平与运动精神——在本届北京奥运,早已被绚烂烟火与弥漫的烟雾掩盖。胜利与荣耀,是踩在迫迁居民夷平的老屋上的弹冠相庆,欢呼狂喜,掩盖了多少人权被侵犯者的哀号。

作者之一、独立媒体工作者胡慕情说:“北京奥运,牵引出很多眼泪的事件再度接踵而来,我的脑里出现疑惑,疑惑,在中国确已向资本主义靠拢,而获得某种程度开放的现今,为何还是有鲜血流淌在有古老文化的北京?这仅是我一个人的疑问吗?或是许多台湾人的疑问?甚至,这会不会是生长在中国大陆那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疑问?”

《看不见的北京》分为环境、迫迁、公共空间与人权四个篇章。除了人权与迫迁之外,基本是将北京奥运发生的问题与西方世界的打压做扣连与对比。在环境一文中,作者先分析了中国为何对奥运企图如此旺盛,以至于夸口要改善被破坏殆尽的环境,并藉其谎言、悖诺,反应环境问题被做为政治筹码的丑陋面。迫迁一文中,则希望呈现中国人民生活的底蕴。写出建设背后的阴影与疮疤,在人权这一章节里作者整理大量在中共意识形态及经济暴力下相互纠结而被牺牲的那些维权人士的故事。作者认为上述部分自是北京奥运不可或缺的一页。

作者坦言在和家中长辈聊起中国对修炼法轮功者进行活体摘除一事时,她们的反应经常是“真的有这种事吗”、“西方媒体也会做假新闻,不能尽信吧”、“它就是集权国家,怎么要求人权”等等。

作者认为:“若我们不透过目前众所瞩目、正在浩荡转变的北京,去理解、发现那些过往我们所忽略的,有一天,那些“看不见的北京”,肯定将不断不断在世界上每个角落复制。”

关注北京奥运 同声谴责中共迫害人权
台湾年轻人对世界局势的思考以及与对人权的关怀。该书一经出版得到各界关注。
南方电子报执编周馥仪表示:“当国际注目北京奥运的伟大,《看不见的北京》引领我们看见国家主义抹去的人权、环境面貌,惊见中国人民因奥运而流离失所、遭受监视与逮捕。且让我们挣脱“恐共”、“媚共”的心态,细读中国人民此刻的苦难。”

台大社会系助理教授、国际特赦组织台湾总会副理事长李明璁表示:“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却须向中共当局疾呼:人权也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不能说的秘密。谢谢这本书,我们得以一窥浮华北京的真实内里。”

执业律师、东吴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魏千峰说:“本书是一本让您在短时间自然认识中国的好书。它从中国举办奥运的过程、努力、爱国主义、排他及逮捕维权人士,让读者了解中国的进步、落后,文明与不合理,当然,它也使您对人权有更深一层的体认。”

群智基金会创始人毛向辉谈到:“以往三十年,台湾和中国都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主体意识对谈,唯网路时代才给人民之间思想创造出真正可以微观分享的平台。本书更让两岸共同看见世界本小与人性本同,理解到人权才是走向融合的大基础。”

数位元文化工作者李士杰认为:“这些篇章是在一个没有国际观、却连通世界的岛屿上,作者们与读者一起写下了一份备忘录,作出了令人无法闪躲与逃避的见证。”

瑞典盘古乐队敖博说:“这本《看不见的北京》看透了北京。让我们看到了中共政府拼命不想让世人看到的另一个真实北京。如果你想看透北京,本书必看!”

作者介绍:
阿泼 :六年级生。NGO工作者。受过新闻与人类学训练,担任过记者、偏远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志工,关心人权与社会问题。

胡慕情。七年级生。独立媒体工作者。主跑环保与社会运动新闻。对主流媒体忽略的议题紧追不舍,期待时间能诠释这些纪录。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818/9958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