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大陆娱乐 > 正文

葛优与妹妹 相依为命趣味生活


       妹妹写纸条向父母告状

      “文革”期间,葛优的父母开始积极“闹革命”,突然有一天,“军宣队”宣布北影厂职工春节后都必须到“五七干校”去,各自的家务事自行解决。葛存壮夫妇俩傻眼了,那时葛优才12岁,葛佳7岁,而他们家在北京连一个亲戚也没有。父母权衡再三,决定把孩子们托付给楼下的工人老吕。
      寄住在吕家,父母不在身边,葛优像个小大人儿似的管着妹妹。葛佳嫌芹菜有股怪味,死活不肯吃,葛优就批评她不懂事,逼着她吃,为此还打她。葛佳满肚子委屈,边哭边嚷:“等爸爸妈妈回来,我就让他们打你。”有一次葛优从食堂吃完饭回来问妹妹:“你猜我中午吃了什么?”葛佳猜不着,他咂着嘴巴故意馋她:“我吃了排骨,特好吃。”
      那时的孩子很少有零食吃。一天,隔壁黄建中的爱人金萍听见葛佳的哭声,推门一看,葛优手里捏着个小药瓶,冲她告妹妹的状:“她把酵母片当糖吃。”金萍笑了。葛优又掉过头来教育妹妹:“酵母片是药,吃光了,胃疼的时候吃什么?”葛佳哭了,在纸上写道:“爸爸妈妈:我哥欺负我”,贴在父母床边的墙上。父母不在时,这样的纸条在他们的床边出现过许多回。每次贴上时葛佳都恨得咬牙切齿,可等父母回来后,她又忘了这个茬儿。
      妹妹考上北大,他仍默默无闻

       葛优从小学习成绩平平,打从幼儿园起,他就不大引人注意。演节目一类出头露面的事,他也从不参加。上初中后葛优开始有了表现欲,有一次,兄妹俩坐在沙发上吃饭,葛优模仿 《粮食》 和 《小兵张嘎》 里父亲饰演的日本鬼子,也吃边用筷子在墙上比划,指着“地图”向下级部署作战方案。那是葛佳头一次看他“演电影”。1977年恢复高考,父母希望下乡插队的葛优考上大学,但他望而生畏放弃了高考,葛佳则一举考上北大哲学系。那时,邻居们都说“老嘎”家出了个高才生,葛佳是葛家的骄傲。      30岁后他成为葛家的骄傲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葛优先后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结果全都失败了。但他还是不放弃,这让葛佳越来越服了哥哥。最后,凭借小品《喂猪》侥幸被全总话剧团接纳,可跑了10年龙套,也没遇上一个像样的角色,闹得父母整天琢磨着让他改行,免得耽误他一辈子。
      1988年,葛优30岁。这是他家庭生活和演艺生涯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这一年,葛优在和小学美术教师贺聪谈了两年恋爱之后结婚。葛佳花50多元买了一套景德镇青花瓷餐具作为礼物,那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才40元。在这之后,葛优被导演米家山看中,在电影《顽主》中出演了主角,并使他一举获得了金鸡奖提名。不久,妹妹自费前往德国攻读语言文学硕士。临行前,葛优送给妹妹一只大旅行箱。
      葛佳到德国后,始终关注着哥哥的演艺进展,父母的信里有关葛优演艺的内容渐渐增多。真正令她对哥哥刮目相看的还是那部《编辑部的故事》,葛优自然松弛,不露痕迹的表演让他的妹妹彻底服了。2002年年底,葛存壮做客《艺术人生》栏目,主持人朱军问他:“您认为您的代表作是哪一个?”葛存壮答非所问:“葛优。”言语里,浸透着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无比的骄傲和自豪。30岁后,葛优成了葛家的骄傲。

      把妹妹培养成了“文坛新秀”

      2003年,母亲打算写一本葛优的传记,葛佳听说后也希望参与写作。尽管家务繁忙,但她写得非常认真,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她都要打越洋电话向哥哥和父母求证。稿件写完后,葛优读了说:“内容很真实”,算是对妹妹首次写作的“肯定”。
      首次写作就得到了葛优等人众口一词的赞赏,葛佳的写作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2004年,葛佳把写好的纪实文章《德国汉堡老太太》用电子邮件发给了葛优。葛优看完后,就找朋友刘震云帮忙推荐,后来这篇文章在《北京文学》发表了。2005年,葛佳的散文《搬家与五十马克》通过葛优的推荐发表在了《人民文学》期刊上,从而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为此,葛优笑称自己都快成妹妹的经纪人了。在葛优的激励和帮助下,43岁的葛佳逐渐在写作上树立起了信心,并接连在国内的文学期刊上推出作品,一不小心成了一名“文坛新秀”。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视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322/8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