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狠心弃父尸首 刘德华狂迷携母离港返乡

图为女歌迷杨丽娟和她的母亲在香港街头

 

痴缠刘德华的甘肃兰州女歌迷杨丽娟,因疯狂追星导致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杨丽娟似已追星梦醒,28日面向大海哭叫:“爸爸回来吧!”不过当晚却忍心将父亲尸首弃之不理,与母亲离港返乡。

  

星岛29日报道,杨丽娟偕父母赴港追星,28日晚动身返回甘肃时只剩两母女。两母女当天在湾仔街头流浪时,杨丽娟致电大陆媒体,申诉在香港遭偶像“冷待”和丧父之事,而兰州媒体则劝两人及早回乡,不要在香港丢人现眼。

  刘德华经理人公司发言人当天重申,杨丽娟要见华仔的意愿,早于25日完成。杨父出事后,亦马上派员接触杨氏母女,提供适当协助及慰问。但发言人强调,对杨丽娟一些非正常要求,不可能再提供协助。现在她们要做的事,应该是返回自己的家乡,重建新生活。

  29岁疯狂女歌迷杨丽娟,与54岁母亲的自由行证件28日到期,当天早上10时许在湾仔谢斐道宾馆退房,见有大批记者,她仍坚持说:“希望再见刘德华作单独面谈,完成愿望便会实时回乡。”杨母亦说,如果未完成女儿与刘德华短聚的愿望,不会返乡。

  但当两母女在湾仔街头流浪至下午,杨丽娟说开始憎恨刘德华,回想十三年来为他付出一切很不值得。黄昏时,母女步至湾仔金紫荆广场,杨丽娟看着父亲跳海处,痛哭呼叫:“爸爸回来吧!我很后悔,没有爸爸,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虽然口口声声对不起父亲,但杨女却决定不会领回父亲尸体,任由香港政府草草殓葬。至于骨灰如何处理,她则回避不愿多提,刚才口口声声对亡父的思念、敬爱之情,似乎完全忘掉,在场逾五十名中港台记者为之侧目。

  大陆媒体记者见她们流落香港,身上只剩一千多元,且旅游证件到期,终劝服她俩返乡,暂时结束这段追星悲剧。杨丽娟28日晚7时许和母亲经皇岗返回内地,准备筹款返乡。当母女踏进离境大堂时,杨丽娟不断回望,流露依依不舍神情,喃喃自语说:“爸爸死了,但是华仔应该要见我,为我签名,否则父亲死不瞑目吧!”杨丽娟痴恋刘德华之心仍不变,可是身旁的杨母不断翻阅多张欠单,为往后还债的日子烦恼。

 

杨父遗书痛斥刘德华

  “刘德华,你以为你是谁?你很自私、很虚伪,你不敢承认现实和事实,非常可悲。你姓刘的难道不懂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见一面又有何妨?难道为了所谓的社会责任要毁掉一个年轻的生命?

  前面去两次香港三次北京都未能如愿。为此,家庭也已倾家荡产,这是事实,我们是孩子父母,最了解她,她不是追星,也不是歌迷,她不崇拜偶像。有什么理由不见?

  杨丽娟的梦,13年的付出,是我们的骄傲;你姓刘的不敢见她,那是你的耻辱。卖房、捐肾算什么,况且医院不收,这些根本与孩子无关,是大人自愿所为。

  这次我又借高利贷来香港,多年来我们为孩子圆梦,省吃俭用,孩子母亲都得了贫血心脏病。我们很明智、很清醒,从不崇拜偶像。

  我们为孩子请全社会评个理,你刘德华要答复。你也一样,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历史会公断。可是许多人今天还在误解我们,不理解为尊重孩子的梦,为圆孩子的梦而支持孩子,这事与教育无关,只是每个人的命运和追求不同而已。

  请政府做主,为我们讨个公道,处理好。我死后,还要帮孩子,让华仔尽快见我们孩子,并为她签名。”

 

刘德华公司回应:望母女俩重建新生活

 

  刘德华公司28日回应说,对于杨父过世,感到十分愕然。同时说明,“对于杨氏要求希望其女儿跟刘德华见面,华仔歌迷会于上周已经得悉其意愿。杨氏一家三口抵港期间,曾联络过歌迷会,歌迷会亦派员接待其父母见面两次,听取其要求,让杨丽娟加入歌迷会,并且于25日参加歌迷会首季举行的‘春风德意庆生会’——《华仔为1-3月会员庆祝生日的派对》,会上杨女跟一众歌迷看到华仔表演,玩游戏,并且获安排上台跟华仔见面谈话及单独拍合照,大约玩了两小时离去。”

 

  刘德华的助理当晚告诉《南方都市报》,“刘德华经纪人公司发言人就各报提问重申,杨女见华仔一面的意愿,早于25日达成她的心愿,而林父出事后的第一天,我们亦马上派员接触杨氏母女,提供了适当的协助及慰问,至于杨氏母女一些非常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再提供协助,现在她们要做的事,应该是返回自己的家乡,重建新生活。”

 

专家:这是病态表现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表示,这种盲目追星是极端行为,见不到偶像而要死,是非常极端的案例。“女事主的父母为要达成女儿的愿望,卖屋卖地借贷度日在所不惜,绝对称不上正常,他们一家三口的表现,已达至非理性的地步。”

  岳晓东说,在现今社会,大部分人年轻时都会有偶像崇拜表现,但一般相当理性,绝少会做出诸如为一睹偶像而不要命追车等疯狂行为。对于像杨丽娟这样十多年只沉迷一个偶像,岳晓东认为,当事人已将其偶像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至不能取代的地位,即使有技艺或外貌更佳的其他偶像出现,当事人仍会坚持他的选择。

  香港一名防止自杀心理专家表示,类似杨丽娟这种十多年来醉心追星的行为,他称之为“死硬派粉丝”。她们以为跟偶像很有缘分,跟偶像很“熟”,几乎天天都要想起偶像才觉安心,问题是一旦有机会跟偶像现场接触,而偶像对她们又不理不睬,她们会觉得受伤害,因而表现愤怒,这种心理状态,其实“上瘾”很深,与“赌瘾”、“毒瘾”的心态很相近,是一种病态。

 

北师大教授:或有精神偏执遗传

  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姚计海说,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寻求自我道路上的普遍现象,甚至很多成年人也乐于为自己树立榜样,这是印证自我发现的一种渠道。现在的青年人崇拜影视歌明星,跟以前人们崇拜政治偶像的行为是属于同一性质的。

  而对于杨丽娟及其家人的过激行为,姚教授分析指出是由于其性格过于偏执,和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族遗传共同作用所致。在杨丽娟树立了极不现实的目标的情况下,她的父母非但没有予以正确引导,还全力支持,而13年的努力和极高的期待值,最终与现实的极大反差,令其难以承受,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过激行为。而从其父的行为观之,可以推测精神偏执方面有一些家族遗传,但并不属于精神疾病。

 

杨丽娟迷恋刘德华事件簿

  1977年    杨丽娟出生。

  1994年/02月  迷恋上刘德华,多次梦到刘,并称与刘的歌词和MV有感应。

  2004年/10月  华仔进京开演唱会,杨买最贵的门票,仍不能近距离接触华仔,杨母跌伤双脚。

  2005年/10月  杨父卖屋筹钱陪女再到港,在华仔住所外守候两日无果,杨父一度欲跳楼。

  2006年/03月  杨女双亲向内地报章、电视台求助,刘德华获悉并作出回应。

  2006年/04月  杨父为再筹到港旅费,到医院卖肾被拒,逼得再向人借债。

  2006年/11月  华仔到北京宣传电影《墨攻》,父女再到北京。

  2007年/03月/26日 杨父留下遗书,在尖沙咀跳海溺毙。


  艺人回应

  陈慧琳(2002年曾遇大陆歌迷以死相挟求见面):死不可以解决问题,不要这么轻易就轻生,留下家里人无依无靠,对华仔亦构成压力,造成不好的榜样,怎样都不应该用死威胁。

  关心妍(曾遭男歌迷致电报馆声称会绑架偶像):千万不要这么傻做这么激进的行为,偶像总有机会见,不要因一时见不到而做傻事,这样反而会吓到偶像,令偶像忧心和不舒服。

  霍汶希(英皇艺人管理部总监):曾经有一位大陆男子以死要挟求见容祖儿,我们不管真假,都派专人劝解,亦安排祖儿写了封信去安抚这位歌迷。

  阿朵:作为歌迷也好,粉丝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心态要平和,健康。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得到他,否则就要毁掉对方或者自己,这种心态太不健康了。
  
  网友留帖

  媒体造星,过度神话艺人,应负主要责任,本人盲目追星,害己害亲人。

  中午和15岁爱追星的女儿说起这事,女儿回答让我些许放心:追星也应该理智。

  老刘估计挺郁闷,他也是个人!!!

  我还喜欢张柏芝呢,难道我可以以死要挟她非得嫁给我?

  刘德华作为明星,有一点冷血,否则,惨剧就不会发生,明星应该放下架子。

  在谈论他们一家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他们需要帮助!

相关阅读

  疯狂偶像追星言行

  女粉丝痴迷、老父自杀,这件不幸的事情如今发生在刘天王的身上。其实,早在此事之前,有关粉丝为追星而自杀的消息便不绝于耳。

  罗志祥粉丝割腕

  大约一个月前,罗志祥在台湾高雄做签唱会时,台下有个兴奋异常的女歌迷,为了表示她对罗志祥的喜爱,突然割腕自杀。当然,歌迷被及时救下,而罗志祥也给吓得不轻,他连连劝歌迷们要珍惜生命,不要做出这样极端的举动来。

  林俊杰粉丝跳河

  就在不久前,林俊杰也碰上了一位疯狂的女粉丝。据报道,一位女粉丝为了向林俊杰示爱,竟然爬上高架桥,威胁要跳河自杀,并且她右手还拿着刀。警方后来透露说,该女子被救下以后,还一直在呼喊林俊杰的名字,她随身带着的“遗物”中也全是林俊杰的专辑、照片等等,她在一封给林俊杰的信中称,不管是死是活,她永远爱着林俊杰。

  林俊杰为此大发雷霆,并且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的歌迷让他很生气。林俊杰认为歌迷这种疯狂举动完全违背了他做音乐的初衷,更是对不起她自己的家里人。

  周杰伦粉丝吞药

  2005年12月,一位名叫周枫的17岁偏瘫少年,为了见上周杰伦一面,辗转了十几个省市,一路颠簸到广州,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最终得以见到了舞台上的周杰伦。想到自己难以和周杰伦面对面谈话,这位粉丝竟然在演唱会现场当场吞下了安眠药自杀。幸亏众人相救,这位偏瘫少年才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他这样的疯狂举动却让周杰伦大为光火。周杰伦不仅没有去医院探望他,反而当晚就坐上飞机飞离了广州。周杰伦方面表示,他绝对不会纵容歌迷如此的行为,也绝对不会去看望这样不珍惜生命的歌迷。

责任编辑: 王笃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329/35713.html